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谓之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般推⾏周礼。今天给⼤家分享了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赶紧来看看吧!
九宾之礼
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专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百个诸侯国,周天⼦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分为三等:卿、⼤夫、⼠,诸侯国国君则⾃称为“孤”。这“公、侯、伯、⼦、男、孤、卿、⼤夫、⼠”合起来称
yuzheng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朝会“九宾”时所⽤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才能⽤,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种最⾼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但那时⼈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友好和敬意,并⽆尊卑关系。进⼊阶级
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跪拜”是⼀种⾂服的表⽰,“拜,服也;稽⾸,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种:⑴“稽⾸”:是⾂拜君之礼。拜者头⾸着地,并停留较长⼀段时间;⑵“顿⾸”:即叩⾸、叩头。头⼀触地就起,是⼀种⽤于平辈间的,⽐较庄重的礼节。古⼈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再拜”等。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抱拳打拱,⾝体向前微倾;“让”表⽰谦让。这是⼀种⼤众化的礼节,⼀般⽤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种引见,也表⽰⼀种寒暄问候。这⼀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
⼜叫“左右袒”,是⼀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臂或右⼿臂,以表⽰拥护哪⼀⽅⾯的意思。它⼀般⽤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表决。这种礼节,⼤约产⽣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
古⼈⼀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车骑,虚左,⾃迎夷门后⽣。”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对⼈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为,就成为尊重⼈的⼀种礼节。
中国传统⽇常礼仪
⾏⾛之礼
在⾏⾛过程中同样注意⼈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的礼节。古代常⾏“趋礼”,即地位低的⼈在地位⾼的⼈⾯前⾛过时,⼀定要低头弯腰,以⼩步快⾛的⽅式对尊者表⽰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礼仪中,还有“⾏不中道,⽴不中门”的原则,即⾛路不可⾛在路中间,应该靠边⾏⾛;站⽴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对尊者的礼敬,⼜可避让⾏⼈。
见⾯之礼
⼈们⽇常见⾯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份的⼈相见,都有⼀定的规矩。⽐如⼀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拱⼿礼。拱⼿礼是最普通的见⾯礼仪,⽅式是双⼿合抱(⼀般是右⼿握拳在内,左⼿加于右⼿之上)举⾄胸前,⽴⽽不俯,表⽰⼀般性的客套。如果到⼈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礼谦让,这时⾏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
头,上⾝略向前屈。作揖礼在⽇常⽣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致谢、祝贺、道歉及托⼈办事等也常⾏作揖礼。⾝份⾼的⼈对⾝份低⼈的回礼也常⾏作揖礼。传统社会对⾄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般不再施⾏。在当今社会⼈们相见,⼀般习⽤西⽅社会传⼊的握⼿礼。
⼊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份坐何位置都有⼀定之规,如果盲⽬坐错席位,不仅主⼈不爽,⾃⼰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不能把握坐何种
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的晚辈⼀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坐的规矩是,饮⾷时⼈体尽量靠近⾷案,⾮饮⾷时,⾝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刻起⾝致意。
饮⾷之礼
饮⾷礼仪在中国⽂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宴饮之礼⽆论迎送都离
不开酒品,“⽆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需待主⼈举杯劝饮之后,⽅可饮⽤。所谓:“与⼈同饮,莫先起觞”。客⼈如果要表达对主⼈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敬酒。在进⾷过程中,同样先有主⼈执筷劝⾷,客⼈⽅可动筷。所谓:“与⼈共⾷,慎莫先尝”。古代还有⼀列进⾷规则,如“当⾷不叹”、“共⾷不饱、共饭不泽⼿”、“⽏投⾻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明进⾷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古是⼀个⼈情社会,⼈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般⾏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诵贺词,俯⾸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于⼈⽣⼤事中。⼈的⼀⽣要经历诞⽣、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阶段,围绕着这些⼈⽣节点,形成了⼀系列⼈⽣礼仪。⼦孙繁衍是家族⼤事,诞⽣礼⾃然隆重热闹。婴⼉满⽉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品与幼⼉鞋帽⾐物。
⼩孩长⼤成⼈时要⾏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20岁⾏加冠礼,重新取⼀个名号,表⽰该男⼦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15岁⾏绾发加笄礼,表⽰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的成年意识。婚嫁是⼈⽣的⼤事,传统社会⼗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家亲⾃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洞房,⾏结发礼与合卺礼。⼤婚之⽇,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要⼤宴宾客。寿诞礼,⼀般在四⼗岁以后开始举⾏。⽣⽇那天有庆⽣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道⼈⽣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重视送亡,丧礼发达。⼈死于正命,是⽩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哀悼⼼情,⼈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亡者⼀般在三五天内⼊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了⼈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象。
中国传统礼仪
在⽇常⽣活中,我们弄错⾃⼰应处的位置,很常见。但是这种不经意的⼩差错,有时会让举座不欢。
祖孙⼀家⼈围桌就餐,通常是爷爷奶奶正⾯尊位就坐。如果把⽼⼈挤到⾓落⾥,就是尊卑颠倒。
那么,在中国,礼仪的尊位在哪⾥呢?例如两⼈左右并列,谁尊?谁次?
我国⾃古⼀般以左为上,⽽现今国际上流⾏的礼节中,却完全不同,与我们正好相反,⼤多数国家都是以右为上。
我国⾃古流⾏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司马迁《史记·魏公⼦列传》说,魏公⼦⽆忌驾车去请隐⼠侯嬴,“坐定,公⼦从车骑,虚左,⾃迎夷门侯⽣”。车上空着左边的尊位,等待侯赢就坐。“虚左”,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常⽤的成语“虚左以待”。
我国封建社会通⾏男尊⼥卑,因⽽在实际⽣活中往往是男左⼥右,即把左看成⾼于右。封建王朝有的设左、右丞相,也是左丞相⾼于右丞相。这是我们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礼仪习惯。
⽬前,我国国家的⾮涉外礼仪活动,仍遵照传统礼仪“左⾼、右低”做法。⼈⼤、国务院等举⾏会议、礼仪活动,均以左为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