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杜埃尼亚斯时间的针脚读后感6篇
《时间的针脚》读后感(1):你是否曾经预见过现在的自己?
ChezSifah.
——女主时装店的名称。
"只有我,独自在一人中,哪儿也去不了,为了生存奋斗,还要编造出一套虚假的身世,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把自己装进套子里。"
“上帝会让你喘不上气但是不会让你窒息。”
“所谓正常,就是我自己的意愿,承诺和言行,都是遵从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的正常生活,永远都跟我在一起。去别的地方寻,或想从过去的时光中将它挽回,都将是徒劳。”
“我全身心感受到的那种情绪,如果要一个最恰当的定义,应该是骄傲。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或许也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我为自己骄傲。为我的能力和坚韧骄傲。为自己轻而易举超出了别人对我的期许骄傲。为知道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个疯狂的世界尽上绵薄智力而骄傲。为我今天终于成为的那个女人骄傲。”
“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在任何地方被记载
下来。也许我们甚至没有存在过。或者存在过,但没有人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都在历史的背面,在密密麻麻的时间的针脚中,真实而隐形的活着。”
~~~~~~~~~~~~~~~~~~~~~~~~~~~~~~~~~~~~~~~~~
去年的十一月买的这本书,在二环里闲逛,特别凑巧赶上某书店打折。
它伴随我度过了那个暖气来之前的寒冷的等待期,尽管后来等待的结果让我很无力面对。但又能怎样呢,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百分百创造的,你只能努力做好你自己有权力创造的那部分,其他就拜托运气吧。
今年的十一月,又读了一遍。细细地读了一遍。
这一年里长大了许多or想开许多or妥协了许多?不是很清楚。开始把生活中所有事情的优先级和重要度分类管理,只做那些对自己来说很重要,永远不会被别人抢走的部分,各方面的自我的成长。
工作的一年远比在象牙塔里的一年成长多得多。Theworldissoreal.
那些自己无力应对的事情,你只能看着它就那样发生,等待时间让它离你慢慢远去、来慢慢修复伤痛,直到你慢慢忘记。
自己用尽全身力气也无力改变丝毫。努力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回报的,有些事情就是与生俱来
注定的。
面对出于关心亦或是指责的目的来左右你思想的人时,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很难,但我一直坚持着。这样,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就永远不会抱怨因为别人的影响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自己理所当然承当一切后果。
十年前的我,从来没有预见过今天的我,不是因为胖、丑、性格独特等原因单身,而是因为没有户口、没有几十万的家当、有一个负担的而被婉拒和直拒多次(当然,也因为自己挑剔龟毛想和自己合得来的拒绝别人多次,也算半个活该吧)
不过反过来,我也很庆幸我天生自带了如此高级的配置,自己一定是某个战游戏中一个超级高级的防备角吧——
一亮“装备”就可以自动过滤掉很功利的、贪财的、大男子主义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不重视亲情的男人。
我无法预见十年后的我会怎样
也许到真正理解我的另一半和可爱的两个孩子过着和睦稳定的生活;
也许依然一个人,经常往返东洋帮西洋鬼子赚钱;
也许干脆去了东洋or西洋;
也许已经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无论是哪样,我们都在历史的针脚上默默刻着自己的图案。努力去做好自己。
如果上帝让我从出生就一直喘不过来气的话,接下来他奖赏我的要么是纯氧要么是窒息吧,无论是哪种,都是一种解脱。
《时间的针脚》读后感(2):一个学者写了一个传奇
书的首发式上,止庵先生对本书的一个评价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一个大学教授写了一个传奇。”
学者如果身兼作家身份,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写人文小说,传奇也就是通俗小说一般是不屑为之的。《时间的针脚》是一个例外,它是一本情节性极强、很好读的小说,但在它的背后,有作者大量的考证工夫。
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搜集材料,但最终克制了自己,没有在小说里堆砌这些素材。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搜集材料难,要舍弃辛苦得来的材料更难。
作者有舍所以有得,这本厚得像板砖一样的书读起来非常流畅,虽然里面有不少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在书里他们和虚构的主人翁相处融洽,毫无违和感。大量的考证、素材也没有以教
条的形式出现在书中,事实上,要不是听作者自己介绍,你几乎感觉不到这些历史材料的存在。
熟悉二战前后的西班牙史的人,在阅读本书时大概会收获特别的乐趣。但即使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也并不影响人阅读此书。追随一个马德里的小裁缝来到北非的摩洛哥,看她大发横财、遭人遗弃、逆境求生、铤而走险,已经足够精彩了。
《时间的针脚》读后感(3):乱世浮萍里维拉
      西班牙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美丽国度直至1978年才修订出现行宪法。究其原因,或许不得不归咎于1936年由国民军与长党人联手引发的西班牙内战,这场长达3年的血腥内战是自法兰西大革命之后在西欧上演的最大规模的内战,多个国家卷入其中,不仅导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毫无疑问,这场扰乱世界格局的内战对于西班牙人影响深远,直至今日都无法完全摆脱其阴影。出自民族与历史等等因素的多重考量,战后无数的西班牙文学创作都以此作为背景,例如卡米洛·何塞·塞拉的《蜂巢》,阿莉西亚·希梅内斯·巴特莱特的《无人寻得你芳踪》,马努艾尔·巴斯克斯·蒙塔尔万的《浴场谋杀案》,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风之影》等等,这些题材不同类型迥异的文学作品无不打上西班牙内战及其战后文化管制的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从女性角度展开叙述的通俗小说佳作却并不多见,获得各界肯定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直至身为穆尔西亚大学教授玛丽亚·杜埃尼亚斯所创作的《时间的针脚》出现。这部以西班牙内战开篇,横跨二战始终的新女性小说蕴涵着爱情、亲情、友谊以及谍战等诸多元素,凭借良好的口碑一跃成为西班牙顶级畅销书,让人诧异的是,这只不过是玛丽亚·杜埃尼亚斯的处女作。
    私生女希拉原本安于现状,身为裁缝之女的她或许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然而亲生父亲的出现瞬间使她拥有巨额财富,伴随而来的并非是幸福,而是被欺骗与欺凌,直至在西班牙北非保护区获得英国女郎罗萨琳达的友情。随着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与二战的跟进,仅仅数月的时间,希拉从小裁缝化身千面女郎,公务员备考者、遗产继承人、犯、女老板乃至间谍。跌宕起伏的命运使她身不由己,但是她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凭自身的努力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一曲大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之歌。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所有发生的事件都以固定的面貌呈现,但是,在历史的缝隙中,那些并不被人熟知的事件背后也隐藏着太多的秘密,这为作者创作腾挪出一片天空,如何解读、如何表现则考验作者的创作功底。玛丽亚·杜埃尼亚斯刻意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与虚构糅为一体,从而呈现出历史教科书无法让人满足的全新世界。作者通过细腻温婉的文笔描摹出那个
战乱不断、血腥且复杂的年代,身处其中的人物像无不极尽“真实”,虚构的女裁缝希拉、警察局长与走私商坎德拉利亚,真实的地方总督贝格贝尔、佛郎哥连襟与英国驻马德里大使馆武官艾伦·希尔加思,虚实并存的人物交织既呈现出基于历史真实并得益其中的文字魅力,又足见作者在历史资料的收集方面所下苦功。
    另一方面,政治、阴谋可以被视为为小说的调味料,让人兴趣盎然,谁能想像到一个小小的裁缝店会诞生一位有可能影响并左右战争态势的特工呢?周旋于纳粹高层、叛军分子以及无良奸商身边的希拉如凤凰涅槃,重新获得命运主动权。奢华的宴会与紧张的商业谈判都是其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作者紧紧抓住乱世的复杂轨迹,从希拉本该单纯的人生遭遇延伸至充满神秘的间谍世界,希拉每一次的华丽转身都身处不安与痛苦之中,背叛与欺骗尽管给她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但是她并不甘心成为“套中人”,对于爱情、友情以及于国家民族的忠诚,都促使她不得不紧随时代的潮流蹒跚前行。小说并没有全景式的大场面,而是如影随行的不断聚焦,折射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西班牙乃至欧洲的巨变,无论是社会、政治局势还是个人命运都无法摆脱时代的掌控。作者准确的描摹超越了历史与地理的束缚,全景再现了女性追求真我的时代之旅。《时间的针脚》故事情节曲折饱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世情世态则如锦上添花,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以及细密如针脚的文
字魅力让人赞叹,同时兼具现实语境下重新理解的新时代气息,毫不逊以往我们熟知的经典之作如《乱世佳人》、《冷山》甚至是《卡萨布兰卡》。小说为读者展示了西班牙人身处乱世抵制暴政、勇于奉献并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从马德里到摩洛哥、从得土安到里斯本,德国人、英国人以及西班牙人,作者为读者营造出跨越政治与种族、欧洲与非洲的一曲传奇。希拉流离失所饱受磨难的个人经历无疑是世事动荡时期的真实写照,希拉本身更是时代造就并极具代表性的新女性形象。
    在影响深远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将女性的独立精神倾注于追寻自我价值的生命之旅中,以逐渐深入并不断解析的笔触探索身处乱世中的女性灵魂,通过她们的努力挣扎与牺牲试图出答案。小说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反映身处谎言与暴力处境下女性自我觉醒并极力争取幸福的艰难,堪称是触摸心灵的命运泅渡。
刊今日上海时代报
《时间的针脚》读后感(4):不可示人的爱情?
关于战争题材小说,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会给人带来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某种在经历创伤之后来抚摸青春伤痕的极致。而《时间的针脚》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然是别具一格的,通过一位女裁缝的视角刻画了世事苍凉。只不过,雷马克写的是悲剧,杜埃尼亚斯写的
是悲喜剧;雷马克用一个男性士兵的角度写尽了战争的无耻和青春的流逝,杜埃尼亚斯以一个女裁缝的角度记录了殖民者和殖民地各自的创伤,以及里维拉和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西班牙无以复加的沉疴。
希拉原本不过是一个既没有稳定工作也没有福利享受的普通女孩(和如今的西班牙境况相似),遇到伊格纳西奥的时候,她的想法是:到了这个年龄,除了嫁人没有别的选择。男友和她不过是想求安稳,可是,战争或者意外让他们无安稳可寻。一个细节是,希拉在选择姓名时最后一个选项是福尔图纳塔,这个女人是佩雷斯•加尔多斯小说《福尔图纳塔与哈辛纳》中的主人公,她被花花公子华尼托玩弄了感情。希拉在得土安时从邻居菲利克斯家中借阅此书且沉迷不已,似乎是对其一生的影射:想得不能得,无欲反催情。
忽然之间,希拉抛弃了伊格纳西奥,恋上了玩弄她感情的拉米罗。怀春少女短暂的欲火焚身很快开始弯曲了她的人生轨迹:在从和平时代向战争年代的过渡中,当大家都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一颗过于善良的心终究带来了连环劫。从此,希拉的摩洛哥岁月开启了。
她的故事在一片混乱中开启,此前从未谋面的父亲赠与钱和珠宝,在丹吉尔怀孕之后却人财两空,拉米罗携款逃离。她开始沉入谷底,巴乌盖斯警长的耐心和坎德拉利亚的接济让她在摩洛哥的生活渐渐有所起,只是,从此她要开始另一段人生:一段以伪装和假扮为主的人
生,一段被战争异化的人生。
战争将人异化,不仅在西班牙本土,在殖民地亦如是。罗萨琳达在成为皮克•福克斯夫人的情况下依然和西班牙保护区军事行政最高负责人贝格贝尔私混(希拉对此表示难以想象);马库斯•洛根是一个巧妙的伪装者,至少在抵达得土安的时候是这样,奇妙的是,百转千回的命运最终将他和希拉锁在了一起。希拉和马库斯的关系史是这样的:初遇之时,战争年代爱慕与猜忌怀疑并存;马库斯成功护送希拉母亲抵达摩洛哥外加火车上挽救其生命赢得希拉好感;战火平息之后紧紧相依。
希拉和马库斯战争时代的爱情:两人都站在悬崖边上,两人都心有芥蒂,想爱不能爱。恐惧与猜疑越来越多,最终当一切都顺利解锁的时候,那种爱是无以复加的,即使战争让爱的初体验变得畸形。
希拉和伊格纳西奥在马德里的重逢是点睛之笔。伊格纳西奥和一个引起欲望不及希拉四分之一的女人结婚生子,是乐观和积极让他们在生活的海洋里不至沉沦;而希拉,被战争毁灭的希拉,似乎被迫进行了去人性化改造,因为她已经不能且无法回到她曾经的马德里了。她不是可怜虫,也不是自私鬼,她只不过是千千万万被送入战争绞肉机中的典型,仅此而已。
战争在一点点剥去他们灵魂中纯洁的部分,阴谋在一点点让希拉接近死亡的深谷。马努埃拉
的“莎乐美之吻”是否会让她想起曾经的伊格纳西奥,兵荒马乱时节,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用杜埃尼亚斯的话说,“在一个充满仇恨、匮乏和背叛的年代,一场不可示人的爱情,这就是我们眼前的东西。”爱在非洲酝酿,爱在欧洲开启:并非不可示人,不可示人的是战争,爱不过是被战争重重压在了地上,而当这个巨人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依然充满力量。
作者杜埃尼亚斯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中是“女主人”的意思。大概这也是某种心路历程的浓缩: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寻求自己的主体性,却往往无端为外界因素所控制。某个时刻于不经意间似乎已然觅得,但终究没能在历史留下痕迹。
《时间的针脚》读后感(5):无处遁形
      最初,当然是被封面吸引。美丽的曲线、裙摆的质感,以及充满着想象意趣的书名。
      借来很久一直未曾打开。知道是本小说,来自西班牙。放在手中的感觉告诉我,必须做好一切准备,翻开便要一气呵成。
      在周末安静的博物馆绘图室里,伴随着深秋清冷的雨声,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算是没有辜负自己的心意和期望。
      现在书已还。我这个对专有名词超级不敏感的人,已经把关键人物的名字快要遗忘干净。
不知道是译者语句的偏差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在阅读当中,基本准确预测了各位男人在女主的生命中扮演的角。
      全书戛然而止,其实铺垫已够详尽。说有些仓促,不过因为自己还想多看一些这位姑娘的故事。但是只能眼睁睁看着作者意味深长地描绘了几幅可能的结尾,然后咬咬牙,合上书。
      感慨最多的当然是最后一段话:
       “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在任何地方被记载下来。也许我们甚至没有存在过。或者存在过,但没有人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都在历史的背面,在密密麻麻的时间的针脚中,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这其实是一段在不少作家心底暗暗涌动的话吧,所谓“写作的时候自己就像是上帝”,但是很少人会把它拿出来放在故事的结尾。在我看来,很有些嘲弄意味。
       
       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的角,不可能真正隐形。最明显的体现之处就是繁殖和遗传。所谓的蝴蝶效应,更是不断地强化这种观点,似乎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句话都是重要无比充满力量的。但是,这会不会也有可能只是自我意识不断膨胀而造成的夸大呢?
普通民众,在历史长河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一个普通人家小孩子的意识里,有怎样改变历史的力量?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真的不适合做考古,因为自己太容易去怀疑“被选择”遗留下来的考古资料,怀疑它们的真实性,怀疑我们理解、分析、运用方式的合理性,怀疑它们的代表性。然而,又能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那个答案,就像是终极的真理,可望而不可及。
        如果做考古最后做成了“贵族的历史”,倒是把握了主流,可是并不是全部的真实。真希望,可以去看到"历史的背面",看看那些时间针脚中存在过的事物。《风雨哈佛路》里女主上课时回答问题的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故事的总合。”
     
        真希望,有一天,在某种方式下,所有人、所有事物,在追溯的探照灯下无处遁形,可以让我们知道它们,是如何真实而强烈地存在过。
《时间的针脚》读后感(6):不就是國內的《潛伏》《黎明之前》《槍聲》神馬的嘛
為了去西班牙旅遊讀的,開始津津有味樂在其中,還佩服作者在真實歷史中捏造虛擬人物的本事。嗯,的確和咱的步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後來越發覺得做作和潦草,越來越沒有深度。說它是歷史書吧,又不如林達的《西班牙旅行筆記》深刻。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