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的差异与链接
罗岭中学      张少华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    分析:
1、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
2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3)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2、课程结构、内容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  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区别:(1)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
而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中国古代史(初中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张少华()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课
2)在课程内容方面:   
      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高中历史课标三足鼎立。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农村学校更严重);    学生缺乏社会生活及经济活动的体验、感受;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 (开卷考试);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由于中考开卷,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对跨度大、难度深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了解不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三、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课标:
1)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文明史
2)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
          一般由行为动词和知识内容构成。
  行为动词表明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
          ①  识记层次:了解、知道、列举、简述、讲述等。
          ②理解层次: 概述、认识、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
          ③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
内容标准的基本表述方式:
例如:
必修一·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
3、通过高中历史常用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生产力即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因素。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 4、从中高考答题差异中,寻答题技巧与方法
2013年安徽中考·材料解析题)
      名人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材料二    1935年,发过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
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⑴材料一中的“明智试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2分)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
   
 
 ⑵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⑶美苏两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1)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2)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转变(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完全使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