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少华高血压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的病症,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推荐用于降血压的一线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α1受体阻滞剂。本文收集了这6类降血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供临床参考。
1 利尿剂
  利尿剂应用于高血压已有30余年历史,由于其作用温和、价廉,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老年患者,其肾素活性低,血浆容量相对较多,因此对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更为有效。国内常用的药物有氢氯噻嗪、吲哒帕胺、螺内酯、氨苯蝶啶。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如下:
1.1 低钾血症
  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且氢氯噻嗪比吲哒帕胺发生率更高。国内报道此副作用发生率门诊患者为28.1%,住院患者为15.7%。老年患者的此种不良反应更为明
显。处理:减少剂量、进食含有充足钾的食物、常规补钾或改用其他降压药,或与保钾降血压药物合用可减少此种不良反应。还有学者比较了吲哒帕胺小剂量(1.25mg)与常规剂量(2.5mg)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发现降压作用相同,而不良反应小剂量组比常规剂量组更少、更轻微。李丽等应用咪哒普利与氢氯噻嗪合用高血压,可相互预防单用两药时所发生的电解质紊乱,咪达普利的干咳副作用无加重迹象。另有报道应用吲哒帕胺与苯那普利联合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21例,仅1例出现低血钾。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使各药的剂量减小,低血钾副作用明显减少。
1.2 血尿酸增高
  噻嗪类利尿剂及吲哒帕胺在使用中可发生血尿酸升高,由于它们与尿酸竞争有机酸排泄通道,减少尿酸排泄,故可引起血尿酸升高。有报道应用吲哒帕胺182例高血压,观察发现有引起血尿酸升高的现象,同时伴有血肌酐升高,当血肌酐达250μmol·L-1时,停服吲哒帕胺1~2月后血肌酐及尿酸均下降,说明此现象是可逆的,当血肌酐升高>250μmol·L-1时则较难逆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增加尿酸的排泄,因此,排钾利尿剂与ACEI合用可降低血尿酸、肌酐,并预防低血钾的发生,是一种合理的药物组合。另外有资料观察氯沙坦有明显的降低尿酸的作用。
1.3 勃起功能障碍(ED)及性欲减退
  高血压患者中ED常见,利尿剂可引起或加重ED,常发生于应用螺内酯及氢氯噻嗪时,有报道以卡托普利或(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得高宁)为基础,配用螺内酯或氢氯噻嗪高血压患者284例,螺内酯组146例,12例出现性欲减退占12.3%。氢氯噻嗪组138例,其中76例出现性欲减退,占55%。Grimn等学者报道氢氯噻嗪12.5 mg即可引起勃起功能障碍。处理:ACEI类及钙离子拮抗剂可改善XX动脉血液供应,使海绵体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勃起功能障碍,据报道西拉普利伴有勃起功能障碍的高血压者,以氨氯地平(络活喜)作为对照,结果发现两种药物均能改善ED症状,一平苏优于络活喜,认为与ACEI类药物可改善血管重塑有关。近年来有一些初步研究显示,某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改善ED,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是ED的有效药物,但必须强调西地那非禁忌与任何剂型的硝酸酯类药物合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压。
  此外,利尿剂尚可致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特别是在应用较大剂量时更易出现,应用小剂量利尿剂后此种副作用已较少发生。用药过程中发生的恶心、乏力等不适时无需停药。
2 钙离子拮抗剂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具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及负性传导作用,很少被用于降血压。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舒张血管平滑肌,降压作用显著,过去短效硝苯地平较常用,但血压控制常有波动。有报道长期服用短效硝苯地平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随其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能作为首选。目前常用的药物为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制剂、非洛地平、拉西地平、尼地平。常见副作用及处理如下:
2.1 水肿
  水肿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常见副作用,多发生于踝部。处理方法:减少剂量、停用药物或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国内学者应用非洛地平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者均可耐受,不必停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扩张静脉作用,与其联合应用可拮抗二氢吡啶类的踝部水肿作用,降压效果亦增强,据报道166例常用钙离子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中出现局部水肿者占10.84%,给予利尿剂可减轻。
2.2 反射性心动过速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导致心动过速,ACEI类药物对交感神
经的抑制效应有助于减低二氢吡啶类对交感神经的激活作用,合用不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可防止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的心动过速和交感神经活化,美托洛尔可拮抗硝苯地平引起的心率加快,使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新一代钙离子拮抗剂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具有持久的降压作用,而不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因而不诱发心动过速并提高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有助于降低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意外的罹患率与死亡率。
2.3 神经系统副作用
  神经系统的常见副作用为头痛、头晕。有学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抗硝苯地平引起的头痛、头晕取得良好效果。陆振兴应用非洛地平(波依定)高血压患者35例,仅2例患者出现头胀、面部潮红,继续用药均可自行缓解。还有学者应用尼卡地平静滴高血压急症患者11例,仅有1例出现面部潮红,观察几分钟后症状自然消失。
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心脏排血量与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常用的药物是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常见不良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与药理作用有关,因剂量太大而出现的反应,如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另一类与β受体阻滞无关。
3.1 支气管痉挛
  所有的β受体阻滞剂对支气管哮喘者甚至支气管炎患者,可诱发其支气管痉挛,即使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吲哚洛尔或美托洛尔也应慎用。当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而发生支气管痉挛时,给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支气管很易扩张,而服用普萘洛尔的患者却无此效果。有报道1例服用普萘洛尔致支气管痉挛,虽经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最终死亡。
3.2 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休息时的心率,对不完全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具有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减慢房室传导的作用较轻。刘国树等应用比索洛尔2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短P-R间期1例,副作用多数相对较轻,仅4例因严重窦缓需停药,停药后心率迅速恢复正常。
3.3 心功能不全
  临床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而出现心力衰竭者比较少见。在某些情况下,如前患者的心脏处于心衰状态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加重心衰,心衰的加重大多发生在的早期,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肌收缩力作用较轻,心衰少见。有报道认为,β受体阻滞剂使用早期致心功能下降并非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而是由于肾血流量下降的影响,导致水肿加重,应使用利尿剂进行。
3.4 肢端循环障碍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血管痉挛,在某些患者中可引起肢体温度降低、脉搏消失、甚至发生紫绀和肢体坏疽,以普萘洛尔的发生率最高,该药不可用于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卡维地洛此种不良反应轻。
3.5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β受体阻滞剂在中可出现多梦、幻觉、失眠以及抑郁等症,特别是脂溶性强的药物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此种不良反应多见,有报道阿替洛尔可引起多梦、失眠,与卡托普利或尼地平联合应用可减轻,且能使心率更加稳定。其产生的头痛、头晕等副作用,症状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大部分病例不必停药。
  此外,β受体阻滞剂尚有勃起功能障碍(较利尿剂少见)、低血糖、高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低高密度脂蛋白的不良反应,小剂量时此类不良反应少见,并可进行对症。有学者报道1例比索洛尔致中毒性耳聋,给予停药,应用VitB12耳穴(听宫、翳风)封闭,双耳同时交替进行,效果不佳。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类药物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且对心脏、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常用的药物为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苯那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及赖诺普利、多普利等,副作用最多者为卡托普利,非特异性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率不高,且均能耐受。与药理作用有关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如下:
4.1 首剂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