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上的十字军东征
影片简介:《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是一部由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导演的电影,于200556日上映。该片主演为奥兰多·布鲁、伊娃·葛林、杰瑞米·艾恩斯、大卫·泽尔利斯等。电影讲述了12xila世纪耶路撒冷王国陷入危机,一个铁匠伊贝林的贝里昂Balian of Ibelin)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基督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的故事
剧情简介:十二世纪的法国,青年铁匠贝里昂(奥兰多·布鲁姆饰演)在素未谋面的父亲引导下,因缘际会加入十字军东征的队伍,前进耶路撒冷。骁勇善战加上品格高尚,贝里昂几经征战成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耶路撒冷国王赏识,美丽的公主西贝拉(伊娃·格林饰演)也对他芳心暗许…… 然而随着战役增加,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贝连终于领会父亲训言中和平的真义与生命的真爱,贝连的抉择挑战了自己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孩子和妻子相继死去后,法国小铁匠贝里昂(奥兰多·布鲁姆饰)心灰意冷,他杀死了侮辱妻子尸体的神父,而此时,从耶路撒冷而来的十字军将领戈弗雷(利亚姆·尼森饰)告诉巴利安,他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私生子。巴利安为了寻救赎,跟随父亲前往耶路撒冷。并且继承了父亲的领地。当他来
到耶路撒冷后,未能寻到心灵上的安宁,却爱上了公主西比拉(伊娃·格林饰)。然而当临死的耶路撒冷王请求他为了和平,杀死注定要继承王位的嗜血盖伊,继承圣城王位时,铁匠认为这与救赎之路格格不入因而断然拒绝。  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继位。好战的新王挑起战争,却被萨拉丁击败而全军覆没,萨拉丁率领撒萨拉逊骑士要收复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时,贝里昂挺身而出,誓言捍卫天国王朝”……  后来,萨拉丁进攻耶路撒冷,贝里昂迎战,征集城内所有能打仗的男人为骑士,女人们则相当于医药队(剧中有一个镜头,公主剪了头发,混成普通的女人给战士们包扎伤口。)最后,萨拉丁做出让步,耶路撒冷归于他统治,但是萨拉丁不杀死现在耶路撒冷里面的平民百姓,而是让贝里昂带着他们离开。人民居住到另一个地方后,有两个骑士千方百计到贝里昂,问他愿不愿意参与战争,做一名骑士,却被他拒绝了......从此,贝里昂与西贝拉过上了幸福平民生活。
这部电影描绘的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情景。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共有8次,始于1096年终于1291年。公认的起源开始于10951126日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的煽动性号召“God wills it!”:占领圣城耶路撒冷(Jerusalem),从异教徒手中夺回耶稣的圣墓。并以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者可以升入天堂来鼓舞民众踊跃参加。事实上十字军东征在宗教层面的诱因不仅仅是夺取圣地并使教徒的朝圣不受异教徒的阻挠,罗马教廷希望藉此
统合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并打击异教徒在东方的势力也是原因所在。在政治方面,长子继承制在西欧的推行产生了一大批贫穷的小贵族阶级;东罗马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在东地中海无力抵抗强悍的塞尔柱王朝的土耳其人(Seljuk Turks),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甚至皇帝罗曼努斯四世(Romanus IV)也被俘虏,一个潜在的政治真空正在形成。经济方面,西欧的人口急速增长和土地开发的滞后使得大批平民寄希望于到外部世界的土地和自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也希望以对十字军东征的支持换取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和市场。从宗教、政治、经济的多种原因看,十字军东征的产生也是当时西欧社会矛盾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本部影片选取了一个小人物——贝里昂的经历作为故事的线索,再现了第三次东征前后的战况。影片并没有在开始前介绍十字军东征的背景,而是直接进入主人翁的生活,故事并由此展开。因此必须在观看之前对西欧的历史以及十字军东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看得懂这部片子。同时,影片也没有运用倒叙插叙等五花八门的艺术手段,而是在影片的彩效果上下了大手笔,也许导演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本真,而不掺杂过多的现代元素吧。
正如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十字军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庆幸的是,耶路撒冷的人民最终
都活了下来(除了在前期战死的)。导演把它归结为小人物贝里昂的功劳,这是我们反思与探讨的。下面我将结合影片中所诉的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探讨十导致字军东征的结果的原因。
其实,十字军东征有两个结果。第一,十字军失败了,圣城耶路撒冷拱手让给了萨拉丁人。第二,虽然十字军失败了,但是人民保全了。
对于第一个结果,即十字军惨败,我给出的原因如下。
首先,因为十字军东征是一次争夺性的战争,那么十字军内部首先就得有充足的准备。一方面是战略战术上面的,另一方面是粮草水源供应上面的,再则就是战士的数量和质量了,当然还有其他反方面的重要因素了。可是在仔细省视一下十字军呢?从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战略战术上,十字军将领疯狂好斗,盲目指挥,导致十字军在进军途中由于缺水缺粮而不战自死一大片,更别提让他们去作战了。更可笑的是,那个作恶多端、残忍无情的泰比里亚斯最终由于抢喝了一碗水而被杀。
其次,十字军内部个腐化,长老阶层有些人残忍无情,滥杀无辜,疯狂嗜斗,不顾国王与萨拉丁的和平协议,派圣殿士去攻击穆斯林,残杀阿拉伯人,在与萨拉丁开站之前就有好多圣
殿骑士因之而被绞死(例如影片中的泰比利亚斯)。同时,由于国王先天性有麻风病无法参与作站。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腐化无能的骑士,可是这样的希望是飘渺的。国王由于在前期的参战中病情恶化,最终病逝。继而皇位留给了年仅八岁的侄子,在后来新国王也被其母所害,皇位由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驸马接任。王室衰微,无人能够担起大梁,最高统治阶层的混用无能直接迎来了两军的正面交锋。
另一方面,萨拉丁有用有谋,有效地指挥了作战并调动了萨拉丁战士的士气。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次双方交战中,即萨拉丁进攻朝圣之路伊贝林也就是巴里安的封底,当两军势均力敌时,萨拉丁接受了退军,因为他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他知道一场真正的胜利靠的不是战场上的相互厮杀,而是战争的谋略,怎样用最少的牺牲取得胜利。当然,萨拉丁本人是一个勇士,更是一个仁者。当萨拉丁将士欲乘胜追击耶路撒冷军是,萨拉丁制止了,然而他采取的是后退,他知道一旦耶路撒冷军向前深入,那么他们将缺水,萨拉丁人将占据战争的优势,这足见萨拉丁理智、冷静的勇者风范。战争中,萨拉丁人还运用了先进的武器火石,虚弱的耶路撒冷人在这样的武器面前不堪一击,城门最终被击垮,骄傲自信的耶路撒冷了只得无奈投降。
对于第二个结果,在巴里安的带领下,耶路撒冷人同仇敌忾,虽然失去了圣地,但是保全了人民。(影片里是这么展现的。似乎有点虽败尤荣的感觉)。结果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影片中的说法,我是不太同意的。历史上,萨拉丁奔可以按照十字军那样残忍地杀掉耶路撒冷的全部人民,报一箭之仇,但是他并没有,而是提出让耶路撒冷人拿钱赎命以放过这些人,最后有些人任然没有钱赎铭,最终萨拉丁放过了所有的人。可见,萨拉丁的本意并不是杀人也不是要钱,而是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作为一个领袖,我想他应该知道其实任何一场战争,人民都和战士都是无辜的,他们只是教皇或王室争夺领地的工具罢了,因此萨拉丁没有选择杀人,而是选择了放人。同时,耶路撒冷人民的保全也与萨拉丁的忍者风范有着很大关系。我们去看历史上关于萨拉丁的记载,就可以知道萨拉丁戎马一生,但他却不爱财富与名利,宽厚仁慈。至于影片中巴里安的作用,本人觉得导演有点故意夸大。也许这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吧。
对于影片中的主角巴里安,我总觉得与整个历史事实格格不入。从巴里安的生事到他浑浑噩噩地接受了父亲的遗愿参与到十字军东征的行列中。再后来他与公主贝茜拉的爱情故事。最后国王竟准备将王位让给他这么一个小人物。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导演安排的是巴里安为了不滥杀无辜人民而拒绝了皇位,这样,不仅显示了巴里安的仁慈,也让影片与历史
上皇位被驸马继承的事实吻合。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巴里安竟在最关键时刻保全了耶路撒冷的人民。看罢,我想说电影就是电影。导演为了让整个电影串联起来,所以在东征军中安排了这么个任务吧。必竟,人们都习惯了每部电影中都有那么个英雄人物,都得穿插点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