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十期新闻类 晋级主持人5分钟实战考核主持文稿
六位晋级选手的5分钟“走出去”实战考核主持文稿
邹韵 主持人新闻类
邹  韵
大家好,欢迎收看《环球新瞭望》,我是邹韵。
就在我刚刚停顿的这几秒钟里,在非洲可能就会有一个人,因为饥饿离开这个世界。饥饿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个有些遥远的话题,但是在非洲却仍然这样地真实和残酷。饥饿的问题在近些年得到了一些改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因素是中国和我手中的杂交水稻,今天我们就带您,聚焦一个非洲国家和一个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
马达加斯加,这个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团队在2006年去到那里的时候,却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
(视频:张立军:没想到这么艰难,我们的基地没有自来水,很远的地方有一口井,用大铁桶
把它集中以后,用一些明矾来沉淀两天,然后再烧开了才能用。当时有一个翻译到那个参赞家里去洗澡,参赞夫人看到小翻译真的是都哭了,因为他身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全身都长满了小坨坨(小疙瘩),因为那个水不干净。)
生活上的困难,团队成员们可以克服,可是当他们满怀热情地告诉当地人,我们来自中国,来帮你们种杂交水稻,这种水稻的产量至少可以翻倍,这个国家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视频:张立军:不相信,不理解,不了解。当地人,普遍都把中国的杂交水稻称为是“魔稻”,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团队成员们还要面临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说青蛙,在我们的稻田里它是吃害虫的,可是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就有这么一种青蛙,不爱吃害虫更爱吃水稻。再比如变龙,他们稍微好一点不吃水稻,可是呢,喜欢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冲浪”会压倒大片的稻田,导致减产。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袁隆平的团队,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攻克,一位农民,一位农民,手把手的去教课,一粒米一粒米的播种收获。如今团队的农业专家和当地人在一起的时候,在肤上已经不分伯仲,而这种坚守的背后,还有一位灵魂人物的支持,那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视频:袁隆平:它当地的水稻的产量每公顷二点五吨,我们已经有两万公顷了,平均产量是七吨,那不是翻番将近两倍了。)
用产量和事实说话,如今,当地人再提到杂交水稻的时候会说“擦拉贝”,也就是当地语里最好的东西。从“魔稻”到“擦拉贝”(最好的东西),这种转变源于杂交水稻十几年出稳定的产量,让他们相信这种水稻可以帮助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将近两百万的饥荒人,吃上饭保住命。这种转变来自于2017年的一场水灾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农业专家划着船去看稻田,发现当地的秧苗都倒了,只有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还屹立在那里。
十几年的光阴,这些水稻不光立在了稻田里,也立在了人们的心里,十几年的付出,中国的杂交水稻不光在马达加斯加,而是在非洲的十个国家都结出了金黄的稻穗。如今杂交水稻还登上了我手中的这张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纸钞并被列入国家的发展国策。
其实我们采访元老的那一天,他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有些许的疲惫,但是当我用英语问他“Why do you want to promote hybird rice in Africa”您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袁老立刻就有了精神。
(视频:袁隆平: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
我想这句英语的回答,不光我们听到了,我们的国际观众也听懂了。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曾经吃过袁隆平院士的米,这些水稻不光让我们牢牢地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更让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到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这是一人的努力,是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非洲的孩子吃上袁隆平爷爷的米,我想我们要感谢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更要感恩那些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
谢谢大家。
冯硕
您会怎样理解“坚守”这个词呢?我想很多朋友会有不同的表达。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西藏自治区的那条边境线,看到他们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巡逻路的时候,也许你我会懂得什么是“坚守”,会懂得什么是“责任如山、家国边关”。
(视频:在我国西藏有这样一条边境线。那里没有界碑,边防战士的身影就是那移动的界碑。从拉萨经过了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又翻越了两座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雪山,我终于来到了部队的驻地,也踏上了他们的巡逻路。“陪他们走了一段(路),每次的巡逻路都很长。一般
是要走五天四夜,翻越多种地形,现在他们就要往深山里走了。只有一个心愿,希望他们一路平安顺利。”)
这是一条被称为最苦最险的巡逻路。藏语里把它叫阿相比拉,意味着魔鬼都不敢去的地方。爬雪山、涉激流、穿森林,这是每个戍边战士的必修课。
(视频:杜富强:“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有!有!有!”)
他叫杜富强,今年二十二岁,已经有四年的巡逻经历了。他告诉我:这条路的全长有一百六十多公里,需要走五天四夜,沿途没有任何的补给点。这就需要他和战友们背着超过七十斤重的物资装备,跨过十多条冰冷的河水,翻越五座终年不化的雪山去挑战老虎嘴、刀背山、绝望坡这样的悬崖绝壁。而每次他们到达终点的时候都会展开国旗,告诉所有人:(视频:“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中国!中国!”)
在这条巡逻路上,有的人一走就是十八年,有的人拖着受伤的腿坚持走到终点,有的人被巨石砸到了坠落深渊。三十年来已经有十四位战友牺牲在这条路上。但是像杜富强一样,所有的战士们都选择了“坚守”。其实对于他们来讲,不仅要面对前路的未知,也要经历与家人的
聚少离多。在杜富强刚到连队那会儿是不通国电的,意味着只能发电,手机信号更别提了。当时连队上只有一部电话,战士们要排着长队给家里打电话,平均一个礼拜最多打上一次,通话几分钟而已。
离开了部队我去到了重庆,把一份特别的礼物带给了杜富强的母亲,也见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人。穿上军装,他是英雄,是战友;脱下军装,他是榜样,是哥哥。他就是杜富国。
(视频:冯硕:“富国,我叫冯硕。对富强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杜富国:“对于我这个‘傻弟弟’我觉得他跟我一样。我也希望他能够不骄不躁地在那里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然后不用担心我们。”杜富强:“现在还胖了,比在家里面胖了。”冯硕:“儿子说自己胖了,是胖了吗?”母亲:“第一眼看着胖了。”冯硕:“第一眼看着胖了。也有大半年没见了。”母亲:“是啊,还是过年回来的。”冯硕:“过年那会儿。”母亲:“在我们父母身边他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富强,你要在部队好好的,要听党和组织的话。你不要牵挂我们,我们也会把你的哥哥照顾得好好的。不争气,真的是,是眼泪不争气。”冯硕:“跟您抱一个。”母亲:“谢谢谢谢。”冯硕:“没事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