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2012级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从路遥的《人生》中品读人生智慧
院系:人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
学号:**************
我一生中最爱的人啊指导教师:
上交日期:二〇一四年九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正文 (6)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从路遥的《人生》中品读人生智慧
摘要:在《人生》中,路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性格复杂的高加林,美丽善良的刘巧珍,乐观而富有智慧的顺德老汉等等。小说通过这些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之间发生曲折故事,向我们揭露了其中蕴藏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深信这些人生智慧无论在任何年代都将永不褪,受益终生。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顺德老汉;人生智慧
引言: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其中代表性小说《人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直至今日,影响仍然深远。在小说开篇引用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始终贯穿整部小说,并在小说主人公高加林在其多次人生路口抉择时的不同表现显得是那么的发人深省。同时小说中其他几名角也注入了作者对生活清楚透彻的认识。因此,本文以《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和顺德老汉为例,从他们性格命运以及人生态度,获取立身处
世的人生智慧,并细细品读。
一、对高加林得与失一分为二的看待
首先从备受争议的高加林说起。高加林是《人生》小说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矛盾的交织和冲突,体现出他性格成分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多样性。高加林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他对理想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渴望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无疑很具有那个时代青年人积极奋发的特。但同时,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心高气傲,自尊心极强且敏感,在追求个人成就时患得患失,碰到不顺心的境遇容易灰心丧气,无疑也深深的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高加林在人生奋斗路中尽管有过短暂的得意和满足,但却注定以最终的失败和一无所有的痛苦悔恨来悲剧收尾。
从值得赞扬和肯定的一方面谈起,高加林虽然出身于农村,但是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他有自己的追求,他不想再像父辈那样局限于狭隘的天地,永远做一个穷苦的农民。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愿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不懈的奋斗。因此我们看到当高加林在农村做民办教师时,他工作踏实,学习认真,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另外,在他进了县委大院后,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中,把勤奋和才华统一起来,立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种对人生追求上的坚持不懈的个人奋斗精神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必须借鉴和学习的。
但从另外一方面,最后小说结局中,从他自我实现的失败,完美爱情和前途的失败,正表明他性格中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对传统美德的叛离等一系列的缺陷。因此在我们看来最终悲剧的发生,这一切似乎来的太突然,却又是那么的在情理之中。在小说前处,当高加林民办教师的身份被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取代事,他尽管内心充满悲愤,但却没有选择以积极主动的力量改变命运,而是把内心的不满向父母以及自己无理的发泄,从而获取一种可笑的快感。以及后来他被有权势的人挤掉了民办教师的身份,本应痛恨权利的滥用,坚定自我奋斗的正确途径。但后面他却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借助叔父关系进县委大院的走后门现象却熟视无睹,任其自然,可见他面对诱惑,容易在自我信念和原则迷失,内在的是非感轻易被私欲淹没,选择与环境的妥协与顺从。更让痛心的是,在面对选择黄亚萍和刘巧珍时,经过多方考虑,在爱情和前途事业中,他偏向了后者,最终违背良心抛弃了真心爱他的巧珍,致使巧珍改嫁他人,酿成多人的悲剧。这种始乱终弃而忘本的行径很明显是对传统美德的叛离表现。因此,咱德顺爷爷和他爸进城批评他时,他爸说他“甭看你浮高了,为你这没良心的事,现在一川道的人都低看你哩!”接着德顺爷爷又指教到:“人常说,浮的高,跌的重!不管你到了什么时候。咱为人的老根本不能丢了啊.....”虽然二老的话很重,但是对于犯了大错的高加林来说,是那么的中肯和准确。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足是无可厚非的,是合目的性的,对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的接受和向往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时,却抛弃民族的传统美德,摒弃做人的基本原则则是十分错误的,是应该受到强烈批判的。
二、纯朴女性刘巧珍体现的传统美德
接下来是小说中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刘巧珍。在路遥笔下,刘巧珍被塑造成一个几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是一切美好传统的化身——美丽、善良、宽容、善解人意、智慧、勤劳、朴实……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人性美与道德美,巧珍美好的心灵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美德。用顺德爷爷的话讲就是“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
在面对爱情时,巧珍虽然前期是显得有些自卑,但这并能影响她对他心上人
高加林如火山岩浆迸发般炽烈的情感。,文中写道“每当高加林星期天回来的时候,她便借口不出山,……她便忍不住眼泪汪汪,感觉他再也不回高家村了”。这种明知只有付出毫无结果的苦恋,却还还是一如既往,毫不抱怨的默默爱着的坚贞感动了很多人。最后,她终于克服自己的自卑,在一次赶集后回家的路上勇敢而大胆的对他进行爱情表白。而后巧珍用爱融化了加林的失意与失望,抚慰了加林内心的创伤与苦涩,巧珍的出现给了高加林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正如小说中写到的那样:“高加林由于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执着认真而简单朴素的爱情观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是显得多么可贵。在另一方面,面对爱情的巨大打击,她没有选择一直逃避和消极对待生活,这个不幸的善良女子没有被厄运击倒,她还是重新站起来回到她深爱的土地劳动。文中这样写道:“刚强的姑娘!她既没有寻短见,也没精神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就连那些曾对她的不幸幸灾乐祸的人,也不得不在内心对她肃然起敬。”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积极对待生活,明白事理的乐观生活态度。在谈及为什么能够振作时,巧珍的回答是她对这片生
活和劳动过二十年的大地山川的热爱,她不能放弃生活,!她要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别的地方不到的东西!并不是谁都能坦然面对不幸,但是巧珍,她用行动证明了即使作为一个受伤的女子,她并不是任命运宰割,而是正确看待不幸,强大自己的内心。相比之下,作为一个男子汉的高加林在巧珍面前是显得那么的渺小,即使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这涉及到传统美德的坚守问题——做人不能忘本!在中国这片历经5000多年历史的土地上,每一代生活在黄土地的人们一直传承并坚守这种乐观朴实的生活观,劳动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在小说结尾处,高家村知道高加林的“报应”后,面对村里人的落井下石,巧珍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表现得非常人般的明事理,其一,当暗示巧珍和高加林有复合的希望时,巧珍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即便她是这么的爱高加林,但她心中一直存在着做人的原则,她不能背叛马栓,不能再伤马栓的心,这就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妇道的传统美德——从一而终。其二,在她母亲和准备羞辱回家的高加林时,她立即制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更难得可贵的是,以德报怨的安排高加林的教师工作,这种胸襟和心地是多么令人感动。同样,也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宽以待人的夜明珠般的温暖光泽。
三、德顺老汉质朴的生活哲理
小说中出现的另一大可爱可敬的人物就是顺德老汉。德顺的一生曲折复杂,阅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使他对人生有着感性而富于哲理的认识,他说道:“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 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 拿
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因为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对年轻人表现出的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固执和保守,而有着更多的同情理解在里面;他对高加林、刘巧珍的自由恋爱表示理解,对失恋的刘巧珍给以安慰; 高加林的小学教师被拿掉,他向高明楼提出让高加林进城拉粪,不用干体力活; 高加林抛弃巧珍后,他又专门进城谴责高加林的忘恩负义; 在高加林被县委开除回到农村时,又是他以诗性的语言去激励高加林的生活勇气。可以说,正是有了顺德老汉的这一番激昂慷慨的话才让“人生”去除了那种失败之后的灰的绝望底而有了一种健康爽朗之气。顺德老汉似乎是乡间伦理、道德、正义、智慧、趣味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