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 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 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
一 理想之城结局“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徽霍丘县人。他是我国普罗小说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其作品亦是中国普罗小说的最典型的代表。1927年《短裤党》是蒋光慈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斗争的密切关注和用文学书写革命史的巨大热情。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也最早为文学提供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先进工人形象。大革命失败之后,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迅速反应了青年只是分子的分化,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由于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蒋光慈的作品就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有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因此《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批评。最后写成的《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写出了“其势如暴风骤雨”的农运场面,在反映革命本质方面较前面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整个普罗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机。
左联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下几位: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县人。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于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其母亲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反叛者,她跟随母亲结识了不少女革命家。曾在长沙读书,1921年到上海,进入陈独秀创办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1923年到北京,开始小说创作。 1927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处女作《梦珂》。写一个单纯热情的女性在冲出没落的封建家庭,进入社会后与周围现实格格不入,充满那个时代特有的幻灭感。《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了一个时代新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深入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女性在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过程中的复杂心理。是其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小火轮上》《自杀日记》《阿毛姑娘》《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等一系列表现各类女性不幸生活的小说,大多以大革命失败后女性的精神苦闷为题材,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虚无主义的感伤彩。1930年,创作了《韦护。《193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标志着丁玲创作的一次重要转变,但落入了“革命加恋爱”的俗套。1931年发表《水》,接着写了《某夜》《消息》《夜会》等小说。1993年被捕前,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母亲》,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代放开小脚的新型女性,是丁玲思考和研究中国妇女
命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湖南湘乡人,是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幼年时随父亲辗转于江浙一带,1924年在杭州读完中学后,曾在上海美专学习绘画,1926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并开始发表一些侦探小说和滑稽小说,一年后因贫困和对课程的失望而退学,在失业的威胁中做过小职员,记者和教师,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1929年在《奔流》上发表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从此步入文坛。他的作品很多,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速写三篇》等12部短篇小说集,《鬼土日记》《一年》《在城市里》《时代的跳动》等4部长篇和《清明时节》等中篇小说,以及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儿童文学作品。
张天翼表现得最多也是最能体现他艺术个性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灰”小人物,他们大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的还曾参加过革命,但是,却没有理想没有灵魂,充满庸俗的市侩气息。《包氏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小说的题材十分广泛,农村中的地主,城市里的官僚,都是他讽刺的对象,而且他还善于运用江浙及湖南一带的方言。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京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有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等等。
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杨振声等。
废名从北大英文系毕业并留校教书。早期乡土作品《竹林的故事》长篇代表作《桥》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之美、人情之美,而且更透露出一种独有的人生态度和体悟生命的方式。1930年创办《骆驼草》,重要长篇《莫须有先生传》及自传性更鲜明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废名的小说样式比他提供的对于人生的文学性阐释更为重要。他的“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总是尽量地淡化戏剧型的故事,重在简僻的留有涩味的词句,来托出诗境。所以废名的小说可以同散文互换,无严格界限。到了“莫须有先生时代”,小说进一步加入了荒诞和讥刺,到了续写,由于现实的实际影响,他的审美情趣从探求人性的抽象存在又稍稍向社会人生斜偏。他的散文化小说对京派文学的渗透力极大。沈从文等比他稍晚的作家,都从他那里吸收过养料。
京派小说坛主——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湘西凤凰县。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
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湘西题材的,有反映湘西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人性的。有《柏子》《萧萧》《虎雏》《石子船》等。《柏子》所写的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却又蒙昧无知的水手,和与他相好却显得粗犷的吊角楼下等。作者关注农民、士兵、水手、船工、纤夫、、店伙这些湘西下层人的辛苦劳作。淳朴、讲信义、知天命的性情,以及如自然生命流淌的生活样式,它们正反衬了都市生命的委琐、虚假、无生气,从而否定了现代文明在中国初始阶段所显露的丑陋处,表达出一个文化批判者的立场。第二类湘西题材的是恬静似水的湘西少女故事。《边城》《三三》《长河》就是代表。《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边城》,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风习描写注重本,
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都表现为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而作品写翠翠之爱,是十分含蓄,朦朦胧胧的。她对二老的感情像是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作者细致地写翠翠接触男性不多但在少有的接触中对二老的微妙印象,写她很少婷周围的闲言但也听到了团总欲与有碾坊陪嫁的人家打亲家,而二老偏不要碾坊的传言,写二老为翠翠唱夜歌而歌声径直进入姑娘的梦里,层层入扣。到了祖父死后,她才将事情始末串联起来,方明白自己的不幸。翠翠的不幸,有人的、社会性的各种原因,而沈从文写来平实,把一个生活、侵染在古老风俗环境中,长久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的小女子,写得极有诗意,就是沈从文常说起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那种境界。乡村故事型则有《雪晴》还有对中国党派政治毁灭人间温暖力量的小小的抗争的《菜园》,讥刺乡村军阀的《顾问官》。社会性背景下,表现人的觉醒的。有《丈夫》《贵生》。《丈夫》里种田的男人把年轻的妻子送到大河码头妓船上去营生,历来视如寻常,可这一次阴差阳错,久失的混合了男性主义的丈夫意识被催醒了。这里也不包含了具体感受到了人的地位的不平等和屈辱。另一类是充满浪漫情调的、用少数民族民间传说铺叙而成的优美湘西小说。有《月下小景》《龙朱》《扇陀》《媚金.豹子.与那羊》这些爱情故事多半是悲剧,或者是男女情人为了反抗风俗在天国结合双双服毒而死,或者为了寻避邪的白羊发生误会而先后自尽,说明死比生更美,更令人心颤,生死爱情升华到了“神”的极致。
都市题材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比如直接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的《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八骏图》则是这类小说的力作,沈从文在这里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符号来看待,所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反对生命的被残害,变得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形成近于被阉过的宦官观念。
三 海派小说
初期的海派小说有一下特点:
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二:过度性地描写都市。
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性爱小说成为海派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也是归宿。
四: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初期海派的代表人有张资平、叶灵凤等,而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中风靡意识的新感觉派,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小说。
穆时英(1912——1940)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等。《黑牡丹》写从都市逃离,其中关于动态的舞女的生活段落,表现了穆时英独特的感受。《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好像是五个“声部”的回旋、汇聚。是他创作了心理型小说的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用有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以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上海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生喧哗。
新感觉派的后续作家是黑婴、禾金。
黑婴著有《帝国的女儿》《雷梦娜》《伞·香水·女人》等
禾金著有《副型爱郁症》《造形动力学》《蝶蝶样》等。
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
真正代表左翼小说最高成就的是茅盾。
茅盾生平
•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乳名燕昌,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 生于乌镇,一九一零年春,离乡求学
• 一九一六年八月,北大预科毕业,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