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的起源(三)丙丁
十天干的起源(三)丙丁
乙月过完已是九九寒冬的尾声,到丙月之初就出了九九寒冬。“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时已到春分,春播农忙正式开始。所以,丙月之丙想必与农耕不无关系。
丙-甲骨文
1.甲2328 合20846 组;2.甲2356 合19907 组;3.甲2418 合22507 子组;4.甲2907 合19946 组;5.乙9105 合22536 子组;6.铁77.1 合17681;7.拾1.10 合34082;8.前1.3.7 合36194;9.前1.4.8 合35514 黄组;10.前1.5.3 合35550;11.前1.12.7 合35975;12.前3.4.1 合38012;13.前3.4.3 合38027;14.前3.8.3 合38019;15.前3.12.4;16.后1.6.12 合2848
耕地翻土需要工具,在农具以骨石或木头为主要材料的时代,最常见的农具就是耒耜。
耒-金文
商代晚期耒父乙爵,集成8429;西周早期耒父己尊,集成5647
耒最初只是一头削尖的木棒再加一根可以用脚踩的横梁,后来改进为前端分叉有两个尖头的造型,金文耒字就是颇为写实的象形,再后来发展出前端扁平的耜,有如现在的锹和铲,是后世犁的前身。
耒耜是最为古老的耕种农具,传说为神农所发明[49],几乎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农业出现的标志。
丙字的原型可能是像耒一样下端分叉的农具,但耒只是两个尖头,并没有扁平状的部分。考虑到殷商乃至更早时代农具多为骨木材质,所谓丙更有可能是指原本前端齐平的耜在使用后因中部磨损而常见的内凹之形。
考古发现中,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都有骨耜出土[50],其年代均早至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很多,最下层就出土170余件,使用梅花鹿、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下端刃部有双齿形、连弧形、内凹形、平直形、斜直形、外凸形等。关桃园遗址出土骨耜22件,多为鹿的肩胛骨制成,下端刃部有双齿形、内凹形和外凸形等。双齿形和内凹型的骨耜,俨然就是丙字的甲骨文造型。
河姆渡文化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纵18.2cm,刃宽9.8cm,上部厚4.2cm,上部宽5cm,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下游水稻种植区,关桃园遗址是黄河流域黍粟等旱地作物种植区,由此可见,不论水田还是旱地,耜都是古代先民耕作的常见农具。
除了木骨材质以外,耜也有石质的,河南新安玉梅水库就曾出土石耜[51]。只不过石耜形体扁平而锋利,多为长方形,也有舌形、桃形、梯形和椭圆形,与丙的甲骨文字形并不一样。
有趣的是,两个丙并列就是两。
两-金文
1.西周小臣守簋(CHANT:4179);2.西周早期簋(CHANT:3745);3.西周中期裘卫盉(CHANT:9456);4.西周中期繁卣(CHANT:5430);5-6.西周晚期圅皇父簋(CHANT:4141);7.西周晚期大簋盖(CHANT:4299);8 战国魏鼎(CHANT:2647);9 战国十四两银俑(CHANT:10440)
“耜广五寸,二耜为耦[52]。”耦通偶,意为一双。丙原型是耜,二耜即二丙,二丙为两,表示一双,偶也是两人之意,“两人耕为耦。又凡二人为耦[53]。”由此可见,与其说丙是两的一半,不如说两是二丙相合。
事实上,甲骨文中的两就直接写作丙,用作量词的辆,如“车二丙”(合集36481正)即“车二辆”。辆就是两,两就是丙,如此用法,正是取意于“二耜为耦”,所以,凡是一双的东西也都可以用辆表示,比如“平生能着几辆屐,长日惟消一局棋[54]”,几辆屐就是几双鞋。之所以车以两为单位,就是因为最初的车多为两个轮子。
再比如麗(丽),甲金文是鹿有双角之形,本义就是两个、一双、偶[55],与二丙为偶的两同义。显然,这是取义于鹿有两个角,因为支楞八叉的鹿角与分叉的耒颇为相似。以此推之,所谓“二耜为耦”,完全也可以是“二耒为耦”。耒也好,耜也罢,这些农具本身并不是关键,重点在于农具的使用场景。甲骨文直接以丙代两,如果二人耕种不是常见现象,恐怕就没法如此造字,所以,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小家庭模式可能在殷商乃至更早时期已是普遍现象。后来麗(丽)主要表示美丽,其本义则由俪继承,如夫妻又称伉俪。俪就是丽,本义为耦(偶),所以夫妻也称配偶。俪和耦(偶),本质上都来自俩人下地干活用两把工具的农家生活。
作为最为古老的农具,耒成了与农业相关的很多字的字根,比如耕耘,是动作;比如耜耰(yōu),是农具,耒耜一词更是成了所有农具的统称。冬去春来的丙月正是开始热火朝天农忙春播的时候,丙月之丙取象于最常用的农具耜,实在是毫无悬念。
丙月之后到丁月,该月有谷雨、立夏两个节气,处于四季中的春夏之交,也就是季春之末和孟夏之初。
(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孟夏)劳农劝民,毋或失时[56]。
句读如勾,句和萌都是指草木发芽的状态,弯曲为句,直立为萌[57]。“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即庄稼地里播下的种子以及野生草木都已发芽抽枝。所谓春神句芒[58],就是得名于这里的句萌。
春夏之交的丁月,一方面此前“(二月)往耰黍[59]”所播种的黄米等作物已破土发芽,正在春雨滋润下快速生长,“雨生百谷”,所以有谷雨之名。另一方面现在正是春播农忙季,很多作物都要在这一时期播种,如俗谚所说:“谷雨天,忙种烟”、“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简而言之,丁月正是忙于播种的时候。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指这时候农人万万不可偷赖,“毋或失时”即莫要误了农时,正所谓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丁-甲骨文
1.甲630 合32640;2.甲2329 合20646 组;3.甲2904 合20354 组;4.乙7795 合6834 宾组;5.乙7795 合6834 宾组;6.乙9083 ;7.铁114.1 合11448;8.前1.22.3 合36091;9.前6.8.7 合12372;10.后1.4.17 合32469 历组;11.后1.5.1 合1474 宾组;12.后1.27.7 合1775;13.后2.4.16 合17059 宾间;14.后2.6.2 合18338 宾组;15.后2.37.5 合13890 宾组;16.林1.10.15 合38739;17.林2.23.14 合12967 宾组;18.存2748 ;19.佚414 合35261 宾组;20.佚427
丁-金文
耒1.商代晚期(斿皿)妇方鼎 集成2368;2.商代晚期戊寅作父丁方鼎 集成2594;3.商代晚期且丁父癸卣 集成5265;4.商代晚期剌作兄日辛卣 集成5338;5.商代晚期剌作兄日辛卣 集成5338;6.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婴父丁鼎 集成1592;7.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冉且丁
尊 集成5600;8.西周早期作册大方鼎 集成2759;9.西周早期我方鼎 集成2763;10.西周早期亚耳且丁尊 集成5865;11.西周早期或中期师旗鼎 集成2809;12.西周中期善鼎 集成2820;13.西周中期曶壶盖 集成9728;14.西周晚期史颂簋 集成4229;15.西周晚期师簋 集成4324;16.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 集成10173;17.春秋早期者减钟 集成198;18.春秋早期王孙寿甗 集成946;19.春秋中期镈 集成271;20.春秋晚期郘(弋黑)钟 集成229;21.春秋晚期王孙遗者钟 集成261;22.春秋晚期王子午鼎 集成2811;23.春秋晚期乐子簠 集成4618;24.春秋晚期 王义楚觯 集成6513;25.春秋齐大宰归父盘 集成10151;26.春秋国差 集成10361;27.战国早期陈簋盖 集成4190
甲金文的丁或方或圆或空心或实心,发挥想象力看图说话,自然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结论。比如有人说像头顶,有人说像瞳孔,有人说像金鉼,也有人说甲金文的丁多见中空或填实的方形,像是城邑,所以丁字实为成或方的初文(成即城),可谓各说各有理,莫衷一是。
单看丁字的甲金文造型,确实很难判断其原型是什么,但是,正如之前的甲乙丙一样,只要还原时空背景,回到古代先民们年复一年具体的生活情境,答案几乎就是一望可知。
谷雨前后播种的那些作物中,种瓜点豆的豆原本主要是指各种菜豆,如四季豆、豇豆之类,
但更重要的豆是大豆,是后世所说的五谷之一,和黍稷稻麦麻等并列,古代称为菽,也就是现在的大豆,有黄豆黑豆等各种颜。大豆播种主要有春播和夏播,春播在谷雨前后,夏播在夏至前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