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将死 永生?——从微博衰落中窥探朋友圈的生态隐忧
作者:吕欣
来源:《传媒》 2014年第24期
吕欣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新媒体设计系主任
含有“朋友圈”“”“聊”等社交功能的正在成为中国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之一。一时间,“刷”迅速侵占了睡前、交通、午休、等餐、如厕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碎片化“黄金时间”。在聚会、会议、节展等社交场合中,彼此扫二维码、加账号甚至替代了交换名片等社交行为,成为大受众人追捧的社交时尚。于是乎,使具有强连接社交属性的朋友圈生态体系正在一种近乎无限膨胀的趋势中,不断地突破其赖以成功的熟人私密社交体系。一时间,人们在使用时日益对那些越来越多的陌生“好友”以及朋友圈信息,对被迫加入的聊,对公共号信息等所带来的“信息压”感到不堪重负。朋友圈在迅速膨胀之中正日益凸显出生态隐忧,这不禁令人对其未来发展感到担忧,微博将死,能否永生?
微博社交生态体系的崩塌。微博热潮在中国的兴起,主要源于其所处的独特媒介话语生态环境以及本土化的产品创新。以新浪微博为例,在Twitter的固有功能之上又融入了讨论组、即时通讯工具、游戏等多种
社交网络功能,并通过社会时事热点与时尚话题带动,以及社会名人引导,迅速引爆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不同于公共性很强的论坛,微博更倾向于个人表达,用户的观点既可以被他人转发也可以同时转发他人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或者传播者。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方式赋予网民以强大的个体话语传播能力,个人可以在微博中晒自己生活与心情,可以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意见,可以与天南地北的朋友一起分享知识与经验,可以在别人的回复中获得许多有益的意见,还可以在与网友们的不断互动中构建起个人的公众形象。众多网络用户通过“互粉”“转发”“点赞”等方式构成了具有参与感极强的网络社区平台,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构建起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话语场。一直难有媒介发声渠道的中国网民们在微博空间中寻到充分的媒介话语快感,并通过粉丝数的不断增长来满足对于“资源炫耀”的心理需求。
但好景不长,随着微博的强势,有越来越多的营销广告信息潮水般涌进,微博被很多人当做了营销工具,从而令微博用户们不胜其烦。随着国家有关部门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的行为,微博大V们不断在微博空间中沉寂下来,微博空间的原创内容以及“留言”“转发”“互粉”等社交行为迅速减少。随着更具强连接、私密化社交属性的产品的出现,网民们纷纷转入其中,微博产品所苦心营构而成的社交生态体系快速崩塌。
2014年7月,腾讯撤销了微博事业部,将其团队与新闻团队进行整合,成立了网络媒体事业。腾旭微博会员已于2014年11月7日起暂停申请开通和续费。2014年11月,当用户打开网易微博时,其输入框
中内置了一段饱含酸楚的文字:“我要出嫁了,再和我说说话吧。”网易微博的主页面则有一行醒目的文字通告:“网易微博将迁移到LOFTER,使用LOFTER的搬家功能,保存您在微博的点点滴滴。”这意味着网易微博即将正式关闭。
据新浪微博的季度财报显示,新浪微博已连续3个季度净亏损,前三季度一共亏损6800万美元。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傅景华通过自编程序测算新浪微博的实际活跃用户时发现,58.8%受测新浪微博账户自2014年1月3日开始就再没有发布过微博。
朋友圈中的信息噪声。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微博信息流中营销推广信息的不断泛滥是造成其用户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而随着在线下社交场合中相互“扫码”礼仪风尚的形成以及被迫入,然后被各种“朋友”加为好友,朋友圈“好友”信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成为众多用户的日常负担。虽然也提供了好友信息屏蔽等功能,但这些功能的私密化程度较差,用户可以轻易分辨出“谁不让看朋友圈”和“谁不看我的朋友圈”,这一不友好社交行为会大大增加冒犯 “好友”们的风险,为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交压力。
朋友圈的信息噪声正在不断增大,“弱关系”好友的不断涌入更是严重破坏着原本具有强连接社交属性的朋友圈生态体系。于是有不少人开始慢慢淡出或关闭朋友圈,很多用户在众多陌生“好友”面前也不像以往那般热衷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信息,也不再像以往强迫症般地去阅读朋友圈转发的各类信息了。
难以抵御的用户审美疲劳。互联网在其快速迭代的生长基因中,不断产生出引爆公众广泛兴趣与大规模使用的流行产品,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于我们的生活细节与社会时尚之中,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浇铸着我们的生活模式。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快速迭代以及日益稀缺的用户媒介使用时间,让互联网用户的“审美疲劳”周期日益缩短,网络产品的用户忠诚度维系变得愈加艰难。
在与社交网络产品相关的领域中,以徐静蕾“老徐博客”为代表的博客时代早已风华已逝;开心网的偷菜游戏曾是何等风光,可如今他们早已被用户们遗忘;人人网三年市值暴跌四分之三,人们渐渐开始遗忘这个风靡中国校园的社交网络老大;《你画我猜》《secret》曾经无限风光,但不到一个月也被许多人遗忘;就连风靡全国的“微博”也依然未能逃出“审美疲劳”的厄运。新的网络社交产品层出不穷,人们甚至没有时间去感觉不舍。“打飞机”游戏一经推出,凭借其引入社交圈排名的巨大优势,曾在很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但问题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玩这款游戏?还有多少人依然在意游戏中的分数排名?用户们在满足了社交游戏排名所带来的竞争快感与炫耀动机后,兴趣浓度迅速衰退。在未来发展中,若不能持续创新朋友圈的社交与娱乐形式,也同样面临着难以抵御的用户审美疲劳。
成为公共话语场后的媒介管理风险。通过好友间的不断聚集正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链,这一关系链使得具有了巨大的媒介话语影响力。随后推出的公众平台,通过结合好友传播优势使其吸引来了大量的草根、名人、企业乃至政府入驻,他们通过网络用户自主订阅的方式实时、主动地进行信息传播,从而使成为又一个重要的媒介话语场。我国政府在2013年底对于整治微博谣言
的治理行动中大大加速了中国网民向朋友圈的迁移,很多网友纷纷离开了微博平台,一个更加私密化、熟人化、落化的庞大网络公共话语场悄然形成,于是成为了继论坛、博客、微博之后又一重要的社会舆论集散地。但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谣言的滋生地,朋友圈中不断涌现出的健康养生、心灵鸡汤、代购广告甚至虚假谣言的泛滥正大大增加其触碰法律法规红线的概率。据新华网消息,2014年3月13日晚间,包括徐达内小报、罗昌平、共识网、旁观中国、中国旧闻日报等一部分公众账号被强行关闭。腾讯方面14日发布公告回应,“为保障用户体验,公众平台严禁恶意营销以及诱导分享朋友圈,严禁发布情低俗、暴力血腥、政治谣言等各类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信息。”并称这些账号是由于多次被举报而导致封号的。朋友圈媒体属性的不断彰显,正不断为其带来巨大的媒介管理风险,如何避免重蹈微博谣言所带来的生态灾难,已成为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
从即时通讯工具,到个人信息发布,到私密朋友圈分享传播,到公共账号订阅,到游戏平台再到支付,通过建立较为私密的强关系社交网络系统,打造了一条与微博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用户黏性以及社会影响力,但也同时面临着朋友圈信息噪声、用户审美疲劳、媒介管理风险等巨大挑战。对未来而言,只有不断巩固和优化其“强关系”社交网络系统,并紧密围绕用户社交心理需求,坚持不懈地追求极致设计与产品创新,才有可能在这个风起云涌、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赢得更长久的发展机遇。
连接不上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