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的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理论本质、产生根源、周期性规律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以及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对于我们现如今如何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 马克思 经济危机
所谓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便是资本的本性,对经济危机及其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则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及分析
(1)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是资本的本性。货币、钱、财富都不不能被称作为资本,而只有当这些东西被用来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做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时,它们才是资本。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所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从古至今,资本家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也就说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然而绝大多数的资本是被资本家所掌握的,而劳动者手中的资本则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继而劳动者的购买力会因此而变弱,从而导致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快就超过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全球金融危机时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一种过剩。 列宁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不到需求。”在《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2)经济危机的根源说明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这对基本矛盾,《资本论》 中有如下论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两个长期并存的规律,这两大规律作用的结果便是生产力的盲目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的程
度则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高。生产社会化内在地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尖锐的矛盾就产生了。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于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
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当今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当今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1)现如今,生产过剩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而后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破坏力非常强大,波及范围十分广泛,影响力极其深刻,2008年
年底至2009年年初,全球多个发达国家陆续宣布此次金融危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危机。而其本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表面上看表现为过于旺盛的有效需求,但透过其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房地产业的生产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为了缓解房地产业出现的生产过剩,通过“透支”来刺激消费者以实现扩大需求的目的,使得相当一部分毫无还款能力或者信用较低的人通过透支来满足自身的过度需求。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也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对应的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从而出现了不负责任的廉价信用所导致的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于是,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对于时下这场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合理而客观的解释能力。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高居不下,贫困差距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过大、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等,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鉴
于这种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例如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尽管上述的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美国人盛行借贷消费,表面来看是文化乃至所谓价值观问题,而实质是社会大众的“相对贫困” 与“绝对贫困”导致社会购买力日趋萎缩,而资本为了获取更多乃至超额利润,生产出远远超出大众购买能力的商品房、汽车等消费品,为了将这些“剩余产品”转化为利润。他们又生产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购买力日趋萎缩的民众。这恰恰是 《资本论》 所强调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大众购买力萎缩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这一矛盾,其实也是以市场作为主要基础调节手段之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只是经济自由主义登峰造极,不断累积与加剧这一矛盾的恶化与爆发。通过消费信贷提升购买力,缓解生产过剩的措施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换言之,只要“透支消费”不停止,即便没有“次贷”问题,也必然出现经济危机,而且在虚拟经济严重超越真实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在西方,人们更主要关注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而往往忽略了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用三种观点来观察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U 型、L型和W型。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
资本,平均大约10年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更加错综复杂。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膨胀性政策以及在复苏和高涨阶段的紧缩性政策,使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划分,从表现形式看,整个周期是由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组成的,而不像过去那样由四个阶段组成。于是,就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U型、L型和W型三种危机发展的形式。“一个长波下降意味着一个萧条的投资时期,当替代性投资重新出现、乘数加速器机制在上升方向上再次起作用时,回升就开始了。对投资需求的刺激将改变整个经济面貌,为新的创新高潮提供舞台。”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仍然是认识当前危机现象的基本依据。尽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
干预措施,包括对经济的某些调解和福利政策等,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改变,但危机仍然周期爆发,这一事实就确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如何避免和消除危机我们就有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我们要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而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会需求有计划地调节社会各生产部门,统一地组织与管理全社会的生产,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对产品实行按劳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以便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1]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3]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5-13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15.
[8]孙明泉.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的逻辑[N].人民日报,2009-01-23
[9]雅各布·J·范·杜因.创新随时间的波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