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24期 2020年12月
Vol.33 No.24
December  2020艺术科技
兰州风情线两岸风景资源历史演变初探
——以金城(津)关、中山桥和白马浪为例
杨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风景资源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素材。在对风景资源的演变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可以对风景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以彰显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本文以兰州黄河南北两岸的金城(津)关、中山桥、白马浪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影响其演变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兰州黄河风情线;风景资源;历史演变;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153-02
1 兰州自然地貌特征与人文历史内涵
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优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内涵,加上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塑造了兰州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城市也蕴藏了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值得去发掘和保护。
1.1 兰州自然地貌特征
兰州地处甘肃中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山环抱,黄河自西向东流动横贯其间,属于典型的带状型河谷城市。在南北两山的夹持下,呈现出“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
兰州主城区的发展建设和扩张皆位于黄河河道下切和摆动作用所形成的河流阶地和滩地之上,即兰州黄河河谷盆地。兰州河谷盆地西起西固的河口镇,东到城关的桑园峡,东西绵亘100多公里[1]。从西至东,峡谷与盆地串珠状相间布局,即河口盆地—柴家峡—西固盆地—金城关峡—兰州盆地。
1.2 兰州人文历史内涵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的先民择水而居、族部落因水而盛,政权易变、朝代交替,社会
政治的背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均与黄河的安澜休戚相关。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兰州区域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作为黄河与丝绸之路东段中线的咽喉要冲,兰州连通南北,襟带东西。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貌,其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同时也是中原与西域发生冲突的前沿阵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场所,在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历史积淀、文化交融、军事碰撞和贸易往来,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挖掘提炼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2 兰州黄河风情线建设概况
黄河风情线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集兰州市黄河与两岸绿化带、沿线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一个带状旅游风景区。景区范围西起西固区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长38.4km,南北平均宽度约600km,面积为27.44km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兰州市区内仅有一座黄河铁桥——中山桥沟通南北,黄河犹如天堑横亘其间,极大限度地阻碍了两岸交通和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沟通南北的桥梁建设也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腾飞,社会迎来了巨大发展,兰州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发挥黄河对兰州市城市景观建设和塑造城市特的重要作用,
挖掘提炼城市历史内涵,弘扬黄河文明,兰州市提出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的计划[3]。
从2000年至今的20年间,黄河风情线不论是在规模和气势上还是在景观设计和文化内涵上,在历年的改造提升和优化管理过程中都已成为兰州靓丽的风景线和旅游金名片。
3 黄河兰州风情线风景资源的类型及历史演变过程
当下,我国即将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沿黄各个省区要通力合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黄河沿线的生态治理和景观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做出大胆尝试与探索。沿黄经济带和旅游带的建设必然会对黄河两岸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何合理开发风景资源,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成为关键,而对风景资源类型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解,避免风景资源受到破坏成为首要问题。
风景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赏对象,能为风景开发所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是设立风景区的本源[4]。而风景资源的历史演变研究是以时间为轴,描述风景资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分析其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和遗存动力的研究。本文以兰州的金城(津)关、中山桥和白马浪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应军事要塞类、交通枢纽类和自然奇观类的风景资源,尝试简要阐述其历史演变的过程。
3.1 军事要塞类——金城(津)关
黄河兰州段凭借山川形胜之利,自古以来就备受兵家青睐。在历朝历代设立的津渡关塞中,金城渡口(今西固区的河口镇一带)与金城(津)关(今城关区的中山桥桥北一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其扼控中原内地与河西走廊的咽喉,战略地位极高而久负盛名。
3.1.1 金城渡口与金城(津)关
金城渡口和金城(津)关是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为巩固边疆政局的稳定,抵御西北地区游牧民族侵扰,拓展西北疆域版图而修建的军事要塞。据文献考证,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221年)霍去病西渡黄河出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平定河湟地区的羌人叛乱;三国时代,蜀将姜维出征魏国狄道以及魏国河西军队驰援;西魏废帝二年,北周太祖率军西逾陇右至姑臧等军事行动的渡河地点皆为金城渡口;隋唐以后,由于五泉县设立,金城渡口的重要性才逐步被金城津所取代。
关于金城(津)关的设置年代,学界尚无统一定论。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金城津为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设立,金城关是隋开皇十八年由金城津改建的(改津为关);《重修皋兰县志》又说:“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重筑,明屡加修葺。”隋代以前,此处为一般渡口,及至唐初将金城郡郡治迁至五泉县以后,金城津才逐渐成为“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要津[1]。兰州旅游景区
3.1.2 军事功能转型与再生
清代时,国家政权再次归为一统,地处边境的兰州变为
153
154
美学技术
内陆腹地,金城(津)关的军事功能逐步丧失,再加上年久失修,时至民国时期便全部坍塌,仅存些许遗址。1921年,甘肃督军曾对其进行过修复,1942年修建甘新公路时金城关被拆毁[1]。为了更好地展示兰州的文化底蕴,经过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于2002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如今,全新面貌的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矗立在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下,见证着兰州新的历史变迁。
3.2 交通枢纽类——中山桥中山桥,即兰州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关区滨河路中段下,历经百年沧桑,今已成为兰州最具代表的城市地标建筑之一,被誉为“黄河天下第一桥”。
3.2.1 镇远浮桥与中山桥
镇远浮桥为中山桥的前身。明代以前,兰州黄河两岸人民的渡河靠羊皮筏子和木船,水大流急;寒冬季节,气温骤降河水冻结成冰,则以冰做桥、踏冰渡河,安全难以保证,渡河十分艰难,实属不易。明洪武五年和九年,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出于军事需要分别在兰州城西3~5公里处架设过浮桥,但水流湍急,难以久存,事毕即撤掉不用。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将浮桥改置于河水舒缓的白塔山下,即镇远浮桥。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为黄河天堑所扰,曾提议修建永久性铁桥,因洋商索价过高而作罢。清光绪三十二年,陕甘总督升允奏朝廷拨款,兰州道彭英甲联系外商在镇远浮桥旧址上修建黄河铁桥,历时3年建成通车。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黄河
铁桥更名为中山桥[5]
3.2.2 交通功能转型与再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兰州作为西北交通枢纽之要冲,是援华战略物资的集散地,战略物资经由兰州转运到全国各地的抗日前线。兰州黄河上的唯一一座铁桥——中山桥便担负起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历史重担,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地位空前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存在了半个世纪的中山桥在历经战火之后难以满足当时中国建设的交通运输需求。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中山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增强了桥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
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桥墩被失控供水船撞击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这次改修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使铁桥焕然一新。同年,黄河铁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兰州市政府对黄河铁桥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中山桥结束了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了永久性步行桥。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兰州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中山桥再次维修加固,并将桥体抬升了1.2米,不但进一步增强了其抗震泄洪能力,同时恢复通车,缓解了兰州交通的压力。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该桥从2013年3月30日起禁止机动车
辆通行[6]
21世纪以来,中山桥的交通功能已逐年弱化,其具有的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明显上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山桥已经成为兰州吸引中外游客、对外展示的城市名片以及黄河风情线上的重要景观节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3 自然奇观类——白马浪白马浪是中山桥以西约500米,雷坛河汇入黄河处的一处自然奇观。《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关下水石湍急,雪涌涛飞,名曰白马浪。”白马浪最迟在清乾隆时期就有其名[7],白马浪成因有两种说法。一说与此处黄河南北两岸的山形有关。北岸的白塔山与黄河南岸的四墩坪、华
林坪尾端都有向黄河延伸之势,使此处河道骤然变窄,如同隘
口,激流涌动、涛声震天,势如白马踏奔驰而过。另一说法
为雷坛河发大水时,上游石块被冲至雷坛河河口处,水激石而生浪,其势如白马奔腾,故曰“白马浪”。
20世纪30到60年代,兰州城市道路建设削去了白马浪附近南北两岸的白塔山和四墩坪、华林坪山尾,此处河道由窄变宽;与此同时,黄河上游建设了若干水利枢纽,水量变小,流速减缓;再加上雷坛河水量逐渐减少趋于干涸,无法形成激流,如今的白马浪奇观已名存实亡。在白马浪附近的位置有一座唐僧取经的雕塑,传说唐僧身骑白马,师徒一行西去天竺取经,东渡回长安弘扬佛法,就是由此处渡过黄河,这给白马浪景观增添了些许神秘彩,使其以实物雕塑的形式得以留存下来。
4 结语
从金城(津)关到今天的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其历经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军事功能逐渐弱化,金城(津)关由扼控西域咽喉的军事要塞演变为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非遗展示和桥梁博物馆于一体的仿古建筑风情园,金城关以全新的面貌凝望历史、展望未来。中山桥由镇远浮桥演变而来,历经百年的沧桑巨变,作为交通枢纽,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兰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山桥经过近代多次大规模修缮,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交通价值大不如前,而观赏价值、历史价值
和文物价值却得到了凸显。随着旅游业兴起,中山桥已成功转型为兰州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中外游客。而由于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建设、兰州城市道路建设需要、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雷坛河枯竭等原因,白马浪景观形成条件难以达到,这一自然奇观也随之消失。
挖掘典型性风景资源是风景园林规划的前期条件,权衡风景资源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利弊关系,是避免风景资源浪费破坏、景观风貌千篇一律的关键所在。风景资源演变过程受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双重影响,可以让一些风景资源发展得更加完善,也会因功能转型而呈现出新的面貌,当然,一些风景资源也会消失而不复存在。兰州黄河风情线上景观丰富、文化多样,本文选取金城(津)关、中山桥和白马浪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军事要塞类、交通枢纽类和自然奇观类这三类风景资源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通过对于这三个风景资源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和演变结果的探讨分析,希望能对黄河上游两岸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的前期论证提供些许思路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程兆生.金城漫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1-2,51-53.[2] 赵勇.基于CVM 的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8.[3] 马歆惠.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南
京师范大学,2011.[4] 张国强,贾建中.《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11.[5] 千同和.兰州城关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8:282-285.[6] 吕宝林.天下黄河第一桥[J].中国西部,2005(05):
104-107.[7] 陶涛.黄河里的“白马浪”[J].丝绸之路,2012(11):
30-32.
作者简介:
杨耿(1995—),男,陕西西安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