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XUEYUEKANXIAOXUEBAN 崧舟评课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凡朴素的爱。
林珊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课堂教学总决赛一等奖。有人评价此课如清风明月,有人夸奖其独出机杼却不失天然之美,有人赞为“很茉莉”。我在现场听她的课,并未多想什么,心只是随课而去。一课终了,方回过神来。细想,“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红楼梦》中香菱语)含在心头。这味道,似有千言万语,却只能“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清]叶燮语)然即便如此评说,也还是逃不脱语言学的悖论——
—说不出,还要说。
徐徐造句
在我看来,有的好课给人以气势如虹、酣畅淋漓的感觉,往往以“势”见长;有的好课则法度森严、滴水不漏,常常以“法”取胜。《爱如茉莉》一课,势不强、法不严,要说好处和妙处,全在它的“韵”上。课韵,一如“境界”,说不清、道不明,它是“艺术地教学着”的自然回响,是教学审美的一个新的需要我们用心体认的维度。
一、细读,嚼出文本的韵味
文本细读,是课入佳境的必由之路。听任何一堂课,我们总能借由课的设计和实施,见出其背后所隐匿着的执教者对文本细读的心得和感悟。这心得和感悟,往往流淌在教师的课堂用语和提问上。
1.在主旨定位上,超越“爱情”,提纯“爱意”
结课时的一番总结,最能彰显林老师对文本细读的感悟:“生活中有许多种爱,有的像玫瑰,热烈、美好。不过,生活中更多的是这种茉莉般朴素、平凡
的爱,不仅有夫妻之爱,更有父母之爱,师长之爱,朋友之爱。老师希望大家能用心体会这种爱,珍惜这种爱,并且懂得去爱,这是这节课布置给大家一辈子都要做的特殊作业。”谁能说这样的解读是毫无意义的“误读”呢?被提纯的“爱”,让课堂变得更加明净、更有回旋的余地和韵味。
2.在焦点意识上,透过“内容”,聚焦“形式”
对于像《爱如茉莉》这类人文浓度比较高的文本,教师往往容易被文本的这种人文强势所诱惑,在教材处理上跌入内容分析、思想先行的陷阱中。但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启发和引导:“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爸爸什么也没有说,这些温情脉脉的话语都融在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紧握’之中了。”
“爱是”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细节刻画”上。从细节刻画入手,拈出若干典型细节加以细细品读,最后回归细节刻画的意图和作用上。
又如:
“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的两个词语(更加,钻)。”
“映子是在借茉莉表达自己的感动,这就叫借景——
—生:(接答)抒情。”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借景抒情”上。先唤醒学生关注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意图,再点明此种写法。
从语言形式出发,最后又回到语言形式上来。一个来回完成了“悟爱之旅”,亦完成了“语文之旅”。
二、节奏,演绎课堂的韵律
我们说,结构是静态的,节奏是动态的;结构是
课韵,教学审美的新维度
——
—评林珊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
□王崧舟
14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5语文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5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逻辑的,节奏是历史的;结构是机械的,节奏是生命的。
佳课的秘妙,最终全在它的课堂“节奏”上,没有节奏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课的吸引力,没有课的吸引力,就没有课的实效。无疑,《爱如茉莉》一课,在节奏的处理和把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在课的密度上,张弛有度
综观全课,我们不难发现,整堂课大的逻辑板块就是两个,一是感悟“本体”———父母之爱;二是感悟“喻体”———茉莉之真。在教学用时的配置上,本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二,喻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一。在
教学层次上,本体板块又围绕“紧握”这一细节分成五个层次:知爸爸这样睡的用心;移情体验这样睡的辛苦;在角置换中体会爸爸无言的爱;通过认知冲突感悟爱的真义;在细节提升中把握茉莉一般的爱。而喻体板块就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这样的处理,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详处浓墨重彩、泼墨如云;略处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节奏在前后的对比中形成一种教学张力、课堂魅力,吸引着学生在爱的丛林中步步前行、
一路奋进。2.在课的行进上,曲折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然。平,是一种节奏的板滞。
板滞的课,就没有吸引力可言。课要上得曲折有致,关键是适时、适度地制造陌生化。陌生化的教学设计,要义在让学生对教学进程不断产生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的产生,一在打破学生原来的习惯性期待。譬如:
当老师这样说:“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映子走进她妈妈的病房,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体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探进病房,于是你看到这样一幕。”学生的习惯性期待会是打开课文,直面写映子走进病房的那一段文字。但是,随后的教学却出乎学生的意料,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那幅插图。尽管,他们之前也看过这幅图,但那时是一种随意的、缺乏敏感和警觉的看,这与在课的当下看这幅插图,显然不可同
日而语。因为插图的出现,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性期待,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这样的节奏就显得曲折、有变化。
学习期待的产生,二在以新的情境引发学生新的期待。
譬如:当老师提问:“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境:大部分学生认为睡不好;有三位男同学认为睡得好。这一情境,既是教师精心预设的,也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
类似这样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化的、充满学习期待的。于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点下,一个新的学习兴奋点产生了。这又是一种教学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在动态对比中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
三、风格,洋溢教学的韵致
我曾经说过:本即特,人格即风格。课只有融入自己的人格特质、真正按自己的本行事,才能进入佳境。
爱如茉莉,是对父母之爱的本形容;文如茉莉,是对文本文字风格的一种诠释;课如茉莉,则是对课堂教学特的一种鉴赏。确实,此课的清新、恬淡,一如文中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的茉莉。
这种课堂上洋溢出来的审美韵致,和教师的个性化追寻密不可分。
1.教学用语追求清新自然
林老师的教学用语,不强势、不华美,其声气节奏、
用词造句,如清风徐徐、明月朗朗,在从容不迫、恬静舒缓的氛围中濡染着学生的言语人格和精神生命。课中有几个大节点、大转折,教师的话语却显得相当平淡:
第一大节点: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第二大节点: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
第三大节点:把这样的茉莉与你刚才体会到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联系起来,你对“爱如茉莉”有了哪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四大节点: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的两个词语(更加,钻)。
但是,我们细细品味这些教学用语,又是十分精准、
十分明净的,每个问题都问在内容的关键处、情境的要害处、认知的增值处、思想的深化处。借用朱光
潜先生的话来说:“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15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5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2.教学细节追求恬淡静美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是生命拔节的道场。种种不可控、不可抗的因素都会从天而降、撞击预设的教学弧线。
此时,最能体现教师的本性格。而林老师的课总让我们有一种淡定的感觉、从容的印象。每遇大事有静气,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譬如:学生第一次齐读课题后,教师的一句“忘啦?‘茉莉’的‘莉’读轻声,再读”,不知化解了多少课堂的尴尬和窘迫。嗔怪背后的善意,敏感之中的严格,让人不免心有戚戚焉。
再譬如:在体会妈妈睡得如何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师:孩子们,王佳洋同学注意到妈妈恬静的微笑是幸福的微笑。不过,我想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1:还因为爸爸非常爱妈妈。
师:我是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生1:因为……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会场有笑声)
师:没关系,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理解吗?生2: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处处为爸爸着想。师: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
暂时的放弃、适度的妥协、及时的转身,正是一种举重若轻、以静制动的智慧和境界。放弃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对完美的心灵皈依。
清新的语言、恬淡的细节,一如茉莉的清香,袅袅地钻进学生的心中,也钻进我们的心中。课如茉莉,实乃人如茉莉、心如茉莉!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310002)
一、重温导入,直奔主旨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生:(读课题)爱如茉莉。师:忘啦?“茉莉”的“莉”读轻声,再读。
生:(再读课题)爱如茉莉。师:先重温一下咱们上节课体会到的映子父母之间的爱。谁来读?
大屏幕出示:
爱是生病的妈妈还惦记着为爸爸包饺子;
爱是爸爸得知妈妈生病后焦急地直奔医院;
……
(生有感情地读大屏幕上出示的句子)
师: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重温”一环,值得重温。教师之所以在课始以这样的方式重温这样的内容,是有其深意在的。貌似平淡的一段重温导入,却散发着充满了智慧和真情的
缕缕幽香,钻到我们的心中。】
二、寻细节,感受真爱师:那么,爱还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映子走进她妈妈的病房,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体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探进病房,于是你看到这样一幕。(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用心去看。
(生静静地看画面)
师: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设问语,不知见出了多少丰赡的教学意味。这样的教学设问语,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煽情的鼓动,洁白纯净、如珠如玑。】
生:爸爸坐在椅子上,握着妈妈的手睡着了这个细节触动了我。
师:他是被爸爸睡觉的细节触动了。你们呢?
(生表示同感)
师:那就读一读课文第9自然段,划出写爸爸睡觉的句子。
(生默读第9自然段,划相关
爱如茉莉︾课堂实录
□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