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精彩课堂
——评陈义霞老师执教《刷子李》
一、善于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篇课文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徒弟曹小三。这个人物出现的目的是从他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反映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为丰富刷子李的形象服务。所以我们在重视这个人物的同时更要关注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我们处理的方式是出反映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说说有什么变化,最后读出这种变化来。学生到的句子是“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其中“居然”这个词是指向曹小三由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的这个转折点。这部分陈老师采取的是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让学生将心比心,说说假如你是曹小三会怎么想呢?以“我”心去发现”他”心。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一下子就能由感受到师傅的技艺绝学到对师傅的敬佩。最后通过读来检测学生的理解,可以说这块的层次是十分清楚的。
在抓住“竟然”这个词时,陈老师又联系了下文。“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出此时曹小三的矛盾,纠结的心理。一方面由传说中那么威严的形象轰然倒去,另一方面不敢说,怕伤着师傅的那种纠结、矛盾。从这里就能读出“竟然”的潜台词:又开始怀疑了,重新质疑。学生在这里也就精彩的回答“果然传言不可信,再怎么技艺高超也不会没有破洞。”陈老师就是这样由体会矛盾心理来揣摩“竟然”背后的重新质疑的心理过程。
最后一个“发怔发傻”是从曹小三的神态模样入手,学生也很快就揣摩出人物惊呆了,对师傅这手绝活深信无疑。
学到这里,陈老师就梳理出了一条曹小三在学徒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线索。每个点上的关键词都对学生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精彩的朗读,深刻感知人物技艺绝。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奠基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
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这个法宝陈老师用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五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抓关键词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在这一部分,老师利用朗读指导学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道老师们关注到没有,实际上陈老师是带领学生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一个是感受他动作的悠然,技艺高超;另外一个是感受他刷墙效果的美妙。动作的悠然主要是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再通过读来外显学生对人物技艺绝的理解。学生想象到秋千、柳条等生活中的景物。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刷子李当时闲适、轻松、动作的优美。学生最后读的很好,节奏慢下来了,人物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在读的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
朗读是一种外显方式,也是途径又是检测方式。有层次的恰到好处的朗读一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对文章结构脉络的准确把握,做到读写结合。
传说故事在口耳相传的时候,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除了要传神地塑造人物形象,还要有生动有趣的形式。也就是整个故事的行文脉络也要扣住读者的心弦。
大家还记得第一次读文时的心理感受吗?是呀,大家都传他刷完墙后身上是绝无白点的,怎么又出现了白点呢?原来是裤子上的小洞呀!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实在太绝了。将刷子李的绝技深入人心。这种心理波折变化不仅是曹小三的也是我们的,所以一定要教。陈老师的做法是从理解入手,先出曹小三心理变化的过程,拉出由“半信半疑”到发怔发傻,“深信无疑”这条线。好像透过曹小三的表现只感受到师傅的绝,又好像在梳理文章的内容。老师没有直接端出“一波三折”。而是先让学生在这里初步感受一下,为后面文章结构的呈现先铺好路。实际上,随着刷子李形象的树立,到最后我们的板书就很清楚了:“一身黑衣——绝无白点——美如升天”是对师傅的直接描写。“半信半疑——相信无疑——重新质疑——深信不疑”是对刷子李的间接描写。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样一个经典名篇。真是让人回味呀!这不仅仅呈现出了文章是怎么写的,也是在学生感受阅读的同时为写法的习得埋下伏笔,更为后面写身边有特长的人做了铺垫。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呈现全部练写过程。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朗读的层次性体现不够,在体会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一句,让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提升理解感悟,更要在当中注重评价点拨如:在请个别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可以给上这样的评价:“在你的朗读中,我看见了那面天衣无缝的墙”“我仿佛看见了悠然挥舞着手臂的刷子李。”“我感叹于这面白得透亮的墙。”“我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啪啪声。”等等,教师文章小三在引导评价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与精彩,点拨的同时学生的朗读也在层层提升。就是在这反反复复中让学生和着不同的节奏读着这番精彩的句子。阅读教学单调的读还不能达到理解巩固的作用,老师在引导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交流感悟。如:老师在读后再让学生说说看着如此悠然的动作,听着如此清脆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完美的作品,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孩子们因为有了前面朗读的铺垫,孩子们对句子的描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交流也就滔滔不绝。在这里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交流感悟中自读自悟,为全文的学习起到辐射的作用。
感谢大家!
感谢大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