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水环境的恢复
可供参考引用,参考请标明出处。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倪贤俊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海上石油污染使得深圳红树林的栖息地环境受到巨大破坏。其中,深圳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特别是新洲河和凤塘河流经市区,是深圳湾的主要污染通道。[1]水环境的破坏不仅会引起鸟类等物种和数量的减少,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深圳人的生活质量。
为解决深圳红树林目前面临的主要水环境污染问题,可以从污水的产生-污水的处理-污水的传播和污染区域的恢复几个方面进行。
据此,深圳红树林水环境的恢复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立法为红树林的保护提供指导意见,并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做到人尽其职;然后完善深圳红树林海洋动态监测体系,掌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从源头减少工业废水的产生并加强污水处理工作的进行,排放时需对污水排放管道进行优化设置避免更多污水进入红树林生态系统;最后便是对红树林保护区的恢复建设和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公众宣传教育工作的进行。
一、基础工作
1. 立法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提供指导意见
红树林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涉及到多个部门、行业及集体与个人间的利益,海岸带的建设应遵循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国家和省级湿地保护条例及法规下,做好地方湿地保护法规的论证和制定,制定专门法律和规章依法保护自然保护区。提前做好对恢复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协调、平衡各个部门和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福田自然保护区相接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很严格、到位,使米埔湿地保存完好,深圳在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
2011年深圳市政府五届四十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深圳市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并自2012120日起施行。通过制定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和法制化轨道,《深圳市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的出台,从立法的层面上为红树林环境的恢复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还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在深圳本地实用可行的执法措施并进行法律意思的公众推广普及。
另外,201112月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和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审批通过了《深圳市城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报批稿)》[3],其中将树林的保护恢复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也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做了政策引导。
2. 明确水污染治理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
水污染治理和恢复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各项工作之间相互影响,只有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才能将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利于社会的监督。
3. 建立深圳红树林海洋动态监测体系
对陆源入海排污口、赤潮、生态、海域、海啸使用动态监测体系[4]。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红树林滨海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地区,其退化防治和恢复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湿地资源分布及其退化情况的定量研究,建立深圳红树林滨海湿地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动态掌握深圳滨海湿地的变化规律,为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做好基础工作。
二、技术体系
1. 从源头减少工业废水的产生
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5]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主要从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对超标排放和超总量排放的企业、直排干支流的化工企业、排放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量。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水平,鼓励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提高企业中水回用比例,从末端上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量[6]
2. 系统提升深圳污水的处理水平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效益[6];应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在深圳地区,目前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是南山污水处理厂。随着十二五战略的提出,深圳市有必要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改进,并根据深圳实际情况中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选择适合的处理工艺和执行相应的排放标准,当前深圳市水务局基本控制项目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进行控制的指导文件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同时还需强化深圳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加强进出水的监督,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或者政府提供支持,确保已建设施稳定运行。
【南山污水处理厂是深圳市污水排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污水排放管道的优化设置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通过深圳河、新洲河、凤塘河等进入深圳湾,使得福田红树林湿地水质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为了有效控制城市污水对红树林的影响,应将树林周边地区的污水排放均应纳入深圳市污水
排海工程,建设完善的排污管道。对于已建项目而未纳入排海工程的,则分两种情况,技术经济上可行的,应该完善排污管道并纳入排海工程;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可行的,必须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二级标准后才可排放,并引入总量控制的管理办法。[7]
4. 恢复和扩大红树林湿地的规模
对于已经遭受水污染或者其他污染的深圳红树林生态落,应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红树林湿地的种植恢复工作。恢复工作的进行依赖于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资金和人事的投入等方面。
根据201112月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和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深圳市城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报批稿)》[3],红树林湿地保护的建设工程将作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之一。
其一便是深圳湾滨海红树林种植修复工程:十二五期间将以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深圳湾原生态湿地景观为目的,全面开展一期工程的建设工作,总体布局以大沙河为界,
大沙河以西利用现状滩涂进行红树林种植,大沙河以东采用类似水工围堰的种植床在海域中形成宜林地,种植床与堤岸之间围和形成基围,基围内部分面积种植红树林,部分保持水面。规划修复湿地面积36.25公顷,其中基围内蚝壳岛面积为0.45公顷,植物种植面积29.18公顷,含红树林26.04公顷,半红树林2.69公顷,水生植物0.45公顷。
其二是深圳河套区域的水质修复工作。深圳河流域周边生态状况对该区域环境和深圳河水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对位于深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和林相改造,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人居环境和深圳河水质,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生态景观效果。
湿地的种植恢复和水质的恢复双管齐下,且深圳资金充裕,对于未来深圳湿地的恢复工作笔者有较好的预期。
三、保护管理与宣传教育
1. 优化红树林保护区,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国际上公认,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8]。目前,深圳已建成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红树林生态系统。1984年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
正式创建,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公园在第一期绿化建设的基础上,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按国际花园式城市的标准进行第二期建设,逐步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倾力营造人类生活需求与自然法则相适应的大环境。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优化建设过程中,保护管理水平的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强化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充实编制人员,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生活、野外保护、科研、生态监测等设施的建设。
2.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我国电视等媒体的对红树林滨海湿地的相关报道少之甚少,全社会对滨海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圳地区也是如此。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应加强多媒体公益教育和重要体的生态教育。一方面,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性、趣味性的红树林生态知识教育,从科学和实用的角度使人们充分了解红树林湿地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公众对红树林功能、效益方面的认识,强化公众
的保护意识和资源优患意识。另一方面,需针对政府官员、游客、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教育。其中,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利用保护区作为红树林保护教育和生态教育的基地刻不容缓。[9]未来预期建成的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将占地38公顷,成为集科普教育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
除此之外,培训和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污染也相当有必要。
可以通过培训专业管理人员向居民宣传推广水资源管理技术。通过编写科普宣传材料或书籍,培训专业管理人员,资助社区公益事业,培训社区居民的劳动技能,推广水生态产业技术,建立示范村等形式来达到公共宣传教育的目的,使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从基层的居民做起。
成立于20127月的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简称MCF),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可谓是红树林公益理念的一个宣传范例。
参考文献
[1]李存焕深圳福田邮编,李曼玉,罗濠,提巍坤,丑庆川,史秀华. 深圳红树林保护区水质重金属含量[J]. 深圳大
学学报(理工版),2013,04:437-440.
[2]吴吉东,李宁,李春华. 深圳市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存在的威胁[J]. 海洋环境科学,2008,03:278-282.
[3]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城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A].2011.36-40
[4]李团结,马玉,王迪,王爱军,周英. 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原因及保护对策[J]. 热带海洋学报,2011,04:77-8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A].2011
[6]马乐宽,王金南,王东.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J]. 中国环境科学,2013,02:377-383.
[7]何奋琳.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04:81-83+119.
[8]张忠华,胡刚,梁士楚. 广西红树林资源与保护[J]. 海洋环境科学,2007,03:275-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