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高中2022级地理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2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详细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
一、概述
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4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程度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详细内容
〔一〕地理1
本模块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地理1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根底,自然地理理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根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展观察、识别、描绘、解释、欣赏的意识与才能。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绘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运用资料,描绘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运用资料,描绘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野外观测:9月的天空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构造。
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构造,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
描绘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实地考察:家乡的地貌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消费生活的联络。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消费生活的联络。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创新设计:热力环流模拟实验
山东高考时间表安排2022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科学梦想:消失的河流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模拟演习:地震降临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理论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理论活动,不断进步学生的地理理论力。例如:在“地球的圈层构造〞“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进步学生的自救才能,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着学生进展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例如:在“运用资料,描绘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
4〕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象。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可以观察、识别、描绘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展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才能〔地理理论力〕。可以运用地球科学的根底知识,合理描绘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说明某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平安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例如:在野外考察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展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观察、测量中的表现进展评价。同时,对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方案、实地考察过程及撰写的考察报告等,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过程的标准性等方面进展评价。
〔二〕地理2
本模块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地理2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
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开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根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开展的理念。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地理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绘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结合图文资料,描绘人口增长的时间特点、空间差异,说明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运用资料,描绘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绘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比拟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构造特征,解释其形成原因。
在地图上指出某城市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其分布特点;
运用实例,概括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特征,解释其成因。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农业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农业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其农业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消费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开展特点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消费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开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开展的关系。
结合实例,比拟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异同,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商业网点的影响。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开展的主要途径。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开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根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所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与详细的地域相结合,发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释形成这些特点的特殊原因,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程度和辩证思维品质。
2〕提倡案例学习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联络社会开展和生活经历,帮助学生运用比拟和归纳的方法,概括相关原理和规律,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才能的提升。
3〕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络生活实际。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步问题意识和质疑才能,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
4〕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充分的资料,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特点的形成原因和提出合理措施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思维才能。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可以具备搜集和处理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的才能〔地理理论力〕。可以描绘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说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根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初步形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开展相关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鼓励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进展评价。还可以使用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展记录,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变化进展过程性评价。
下篇:选修课程
一、概述
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括3个模块,选修Ⅰ-1自然地理根底、选修Ⅰ-2区域开展、选修Ⅰ-3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注:新课标中的选修Ⅰ-3资源、环境与国家平安是全新的模块,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因此试点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
中的一个模块代替〕。选修Ⅰ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6学分,10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