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丹韵词音之登临况味(完整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螃蟹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如何修改qq帐号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柯震东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
释小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亚鹏
辛弃疾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时候,也是一眼望断长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滾滾流。千古事跟长江水,是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呢?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到了一个转换。杜牧登上乐游原,望着天空,看见的是,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长空上消失的岂止是归鸟,还有万古的心事,也销向了澹澹的长空。包括大家更熟悉的李太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空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时间。为什么会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人要到眼前的一个依托,一份安顿。
今天我们看见的诗仙李太白,他是一位高处的飞仙。李白一生是喜欢登临的,我们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点?李白的视点,是望向现实之外,望向宇宙苍穹。他望见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望见的是生命永恒的超越。李白写《庐山谣》的时候,起笔亮出了自己
的立场,起笔标明了自己是何等人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他说,我本来就不是那种按照儒家功名进取,循序渐进的一个凡人,我对于孔子那样一套济世之道,本身不是太认同。
李白说,我觉得,我会有另外一种追求,我追求什么呢?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因为他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名山大川,有他生命另外一份寄托。因为山川是永远活在世界上的,它们从远古带着那些远古的心事,带着远古的风流人物,一步一步经历春夏秋冬,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
所以,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寻的是神仙。在寻之中,他自己变成了了不起的诗仙。这样的诗写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并不在李白多么从容得志的时候,恰恰这是在他的暮年,流放夜郞途中遇赦,返回的时候游庐山。想想那个时候,他也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了。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困苦,他看遍了世间的变乱,他的心为什么还如此飞扬呢?
陆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