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7期铜仁学院学报  V ol. 19, No.7 2017年7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Jul. 2017【武陵论坛】
真爱麻烦歌曲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黄柏权(1962-),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学术命题。李绍明先生指出:“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山脉,向外迁徙与流动的线路,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1] 可见,民族走廊不是通常所说的交通通道或交通线路,他是一定民族或族长期迁徙流动的路线,具有明显的族归属和人文要素。民族走廊必定是多民族迁徙流动的通道,人口流动是民族走廊最为重要的活动。就武陵民族走廊来说,先秦时期就有濮人、三苗、楚人、巴人迁入这一地区,各族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武陵蛮”、“澧水蛮”等“蛮夷”在武陵民族走廊地域范围内迁徙流动更加频繁;唐宋时期,由于实施羁縻统治,武陵民族走廊区域内部相对稳定,但内
陶渊明诗部族迁徙仍然比较频繁;土司时期,武陵民族走廊地区一方面土司与土司之间通过战争、联姻等方式保持交往,另一方面受明清政府推动的移民和军事活动的影响,汉族及蒙古族、白族、维吾尔族等迁入武陵地区,移民活动更加频繁和复杂;“改土归流”后,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民族隔离政策,加之中央政府对“苗疆”的开辟,汉族大量进入武陵民族走廊地区;近代以来,历次社会变革和重大军事行动,武陵民族走廊地区成为各种军事政治力量争夺的据点和难民的避难所,大量移民进入武陵地区。由此可见,武陵民族走廊地区由于地处祖国腹地,是进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移民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研究中国移民史,总是绕不过谭其骧先生及其弟子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等人,而且谭其骧是最早关注湖南移民的学者。葛剑雄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移民史》前言里写道:“至1931年底,先师完成毕业论文《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学期结束时通过答辩,结束了研究院的学业。半年后的1932年6月,此文刊载于燕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史学年报》上,这是先师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933年,南京中央大学所办《方志月刊》要求转载,此时先师已放弃一省一省写下去的打算,便将题目改为《湖南人由来考》。”“就湖南省而言,这项研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而来者出现在近60年以后,即先师指导的博士、我的合作者曹树基发表的《湖南人由来新考》。”[2] 由此可知,谭其骧先生是第一个研究湖南移民的学者,其奠基之功显而易见。如果进一步追溯,将谭其骧引入移民史研究领域的是对武陵民族特别关注、并有深入研究的潘光旦先生。葛剑雄教授回忆说:“1928年先师在上海
暨南大学求学,选听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家潘光旦教授的两门课——社会学基础和种族问题。潘先生讲课非常动听,本来就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对先师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课外指点和启发,而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正是移民问题。正因为如此,先师的毕业论文就以《中国移民
第7期                      黄柏权:民族走廊的移民叙事                        29
史要》为题,由潘先生指导完成,并得到潘先生的激赏。在这两本文稿中,还保留着潘先生贴上去的签条,用红毛笔写着他的批语。潘先生认为这篇六万多字的论文很有价值,但要单独成书的话篇幅还嫌少了一点,希望先师加以增补,然后准备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去出版。”[2]1-2 从葛剑雄教授的回忆中,可知潘光旦是谭其骧先生进入移民史研究领域的引路人,正是潘先生的启发、指引和鼓励,使谭其骧先生步入移民史研究的门槛,后来登堂入室,坚持不懈,成为中国移民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尤其他对湖南移民史的研究成为我们认识、了解武陵山区移民的必读著作,我们研究湘西北土家族的族源问题时还经常引用谭其骧教授的观点。令人感到特别惊奇的是,谭其骧先生是最早研究湖南(包括武陵地区)移民的学者,而其领路人潘光旦先生也是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关注和研究武陵民族走廊的著名学者。在1955年完成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后,潘光旦先生于1956年夏天和冬天两次深入武陵民族地区的湘西北、川东南、鄂西南调查研究,在武陵山区度过了100多天,先后撰写有《访问湘西北“土家”的报告》、《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等调查报告。这些成果成为土家族研究的奠基之作。可见,两位大家研究武陵地区移民的缘分在30多年前就结悄悄
地下了,并在其后学延续下来。2001年夏天,香港凤凰卫视和天津卫视联合拍摄大型人文纪录片《寻远去的家园》时,邀请了冯骥才、葛剑雄、王鲁湘等学者作嘉宾。拍摄的第一站就是武陵山腹地湘西凤凰,邀请葛剑雄教授作嘉宾,著名主持人杜宪对其进行了采访。当然,作为一个研究历史地理和移民的学者,葛剑雄先生自然谈到武陵山区的移民及其文化。葛剑雄先生是不是追逐其恩师研究过的移民路线,是不是为了了去一种心结呢?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在那次采访中认识了葛剑雄教授,但并未就此问题进行请教。以上学者对中国移民的研究、对武陵山移民的关注,既是历史机缘,也是武陵民族走廊移民问题的吸引力所在。
本期3篇研究武陵民族走廊移民的文章,是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无论是对谱牒资料的运用,田野调查的深入细致,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的提出,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龚义龙教授长期从事巴蜀移民史研究,有《人口迁入与社会经济变迁——以川东鄂西为中心的考察》(2009)、《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清代巴蜀移民体研究》(2011)等著作问世,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期刊载的《族融合与社会整合:清代武陵山区移民社会研究》是其移民研究的延伸和拓展。该文在介绍武陵山区旧籍居民的基础上,从族融合与社会整合角度,探讨了清代武陵山区移民社会的形成。与定居社会不同,移民社会的族关系复杂,土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武陵山区“方言岛”的形成、旧籍居民与移民土地占有与分解、围绕土地资源占有发生的纠纷就是这种矛盾与冲突的重要表现。龚义龙教授从宏观的角度,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武陵地区移民社会形
什么ipo成及其移民在新的生存环境中的冲突的原因,展示了武陵地区多民族社会交往交流交融的画面,揭示了移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经验教训。
泰国片与龚义龙教授关注移民社会的形成不同,黄权生副教授侧重于移民过程及其迁徙地的研究,《湖南“麻城(阳)填四川”考——以一个麻阳移民后裔“寻根”为切入点》就是此方面的成果。论文是黄权生副教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文通过地名、文献、移民后裔的寻根以及实地考察,全面解构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麻城”圣地记忆。作者认为:湖南麻阳县为武陵和苗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祖源地和移民中转站,
30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
麻阳是被学界和巴蜀人们遗忘的“移民圣地”。对移民而言,祖地与移民中转站就是一种“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存在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它一般通过构建特定的地方得以具体化,同时又以牺牲一些“地方”铭记一个地方,从而达到聚合移民体的目的。因此,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线路或链条体系中,中转站不可能只有湖北麻城一处,而可能是多个。就此而言,黄权生副教授的论文对“湖南麻城(阳)填四川”的研究不只是对西南地区移民麻城记忆的解构,而是在颠覆学界已经固化的“常识”,还原历史本真。其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深入的访谈移民后裔,修正传统观点的做法,为研究移民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作为黄权生副教授“湖南麻城(阳)填四川”观点的支撑,田松先生的《麻阳田氏家族研究》运用族谱资料探讨了田氏迁入麻阳始末、宗族信仰以及移民迁徙等问题。论文通过对田氏移民落籍麻阳及其迁出过程的考察认为,田氏只是麻阳地区诸多姓氏家族中的一个代表,田氏在麻阳扎根,奠定了以麻阳为中心,逐渐向湘、黔、滇、桂、川、渝、鄂等地迁徙的移民潮。麻阳田氏源流及其移民文化的个案说明,麻阳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重要的中转站,是一个重要的移民文化圣地。
什么体质的人不能打新冠疫苗武陵民族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就是各种移民的通道,如果到武陵民族走廊村落调查就会发现,大多数村民都认为他们来自外地,以江西、湖北、贵州居多。这种现象表明,移民在这一地区的普遍性。本期3篇文章,无论从宏观审视武陵民族走廊的移民社会,还是从微观考论移民“中转站”,毕竟都具有引路的作用。期待以此出发,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武陵民族走廊的移民问题,写出更多更有深度的学术论文,推进移民史的研究,揭示武陵民族走廊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成因。
注释:
[1] 李绍明.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C]//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未来10大暴利行业
[2]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此文为本期“武陵论坛”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