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过分追求功利,感恩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违法犯罪等不良现象的恣意蔓延。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开发当代大学生的智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其中,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多维考察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马加爵事件真实的起因及经过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
哺”、“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当前,多数大学生能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予以回报,但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忘恩”现象。2003年11月8日《光明日报》以一则“月月领取救济款,从不写信给恩人”报道首次在媒体上呼吁“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
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有学者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感恩意识缺乏是造成马加爵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20
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一份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信”,该信记述了大学生儿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的事实,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了震动。
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报道了深圳歌手丛飞用义演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而自己因患晚期胃癌欠下17万元债务。患病期间受他资助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来看望他,当今大学生情感冷漠、忘恩负义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一)对中国传统感恩意识的误解和“”造成的感恩文化
断层是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主要体现在“孝”、“仁”、“义”三个方面:“孝”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感恩意识,是以“爱亲、敬亲”为主要方式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仁”要求博爱众生,常有恻隐之心,感念自然和社会创造众生之恩;“义”则是朋友之间肝胆相照,“士为知己者死”感念的是朋友的知遇之恩。在中国,“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传统感恩文化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浸润到普通百姓的内心深处。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以及西方社会新思潮的不断输入,青年一代在剔除非理性的愚忠愚孝的同时,把以“仁”、“孝”、“义”为代表的传统感恩表达形式也抛弃了,这也是成为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漠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环境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社会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时期,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市场
经济中不良竞争的负面影响,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的撞击,道德规范转换成长过程中的不完善等等,导致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社会感恩的氛围是形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行为,强化情感作用往往会引起心理愉快,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感恩行为如果得不到肯定,会弱化他类似的动机。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把感恩当回事,认为人家为他服务是是理所当然,感恩行为得不到正强化,社会感恩氛围难以形成。
(三)感恩教育力度不够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教育原因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而在生活方面大包大揽,甚至是无原则溺爱,使原本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仅为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久而久之,导致子女养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的倾向。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许多学校关注的是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以至于有人讲“中学教育是考试的工具,大学教育是就业的工具,社会教育
是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功利性,使本应成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被忽略了,“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等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成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直接教育原因。
(四)个人价值观错误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内在认识原因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由另一种现象所引起的,继而又会引发其他现象的产生,这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人和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这种复杂的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人来到世界并能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过分强调自我为中心,就会把社会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看作理所当然,不会心存感激,不会珍惜拥有的一切。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只有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和社会相互关联,相互映照,互为因果。马克思曾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说明人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一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