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说的其实是一个关于爱、复仇与忏悔的故事。影片以爱情电影为题材,揭示了复仇过程中爱与恨的矛盾以及其后的忏悔。王家卫的 《花样年华》让人观后动容,我觉得总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主题分析
故事的主题与王家卫依旧与王家卫以往的风格一致,传递出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不同的是这部片子讲的是婚外情,就是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话题,王家卫没有停留在男欢女爱上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法时代彩,民族彩和人文内涵,王家卫把他们引申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香港,婚姻中是与非的界线如此模糊,真情与偷情,合法与违规,界线又在哪里,这是王家卫发出的疑问,也是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主题,影片中他将60年代的殖民文化与传统的文化的冲突,道德与情感的矛盾都体现了出来,使得这部片子非常成功。
视听语言分析
《花样年华》的开头为观众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简单的字幕介绍交代时间地点后,紧接着便听
到一片喧嚣中的人声,依稀可辨清内容,随之张曼玉饰演的主角苏丽珍推门而入。 短短一个介绍,镜头用得却是极简练的。只是交代背景,却在人物的特写上独具特且避免重复,由此影片的艺术功力便可见一斑。我将通过整体分析和个别剖析相结合,细细来说此部作品的在视听语言上下的功夫:
第一镜头与画面:增加艺术感觉
在搬家一幕上导演的安排可谓是别具匠心,首先是在慕云和丽珍指挥搬东西时使用望远镜头,焦点在每个画面中都落在主角身上,避免混乱中主体不清。
在随后的情节中,镜头剪切的作用更加凸显其神武。丽珍向慕云借书一场戏。俯拍时带有窥探的意味,意指两人在众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下,即使借书都是小心翼翼,以及暗示两人闲适表象下压抑的生活状况。
第二音乐:气氛渲染工具张曼玉电影
三拍子音乐是缓慢悠长的,它响起的时候演员的运动速度也被放慢,体现时间无声无息如水流淌的缓慢节奏,配合演员脸上沉静落寞的表情,烘托出一种带有挥之不去的忧伤的古旧氛
围。
 第三景别:恰到好处的表达
《花样年华》中的一个绝妙之处在于,拍摄慕云、丽珍与各自的另一半对话时,并未出现另一半的头像,慕云的妻子和丽珍的丈夫在全剧中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而是以画外音的方式表示存在。
第四意象和构图:支撑影片框架
从以上四点来看,电影可以用视听语言来区分。剧中的典型意象有很多,如留声机、旗袍、雨、路灯等。留声机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记录声音和回忆,它总在关键的时候响起,代替主人公的语言,但却恰如其分。
由以上四点,使得整部影片在视听语言上面可圈可点。
剧情分析
《花样年华》的情节并不复杂,它主要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
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勾搭成奸,而周慕云和陈先生的太太苏丽珍则被蒙在鼓里。后来,周幕云和苏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并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王家卫的电影太特殊,很多非王家卫影迷认为王家卫电影根本无情节可言,而王家卫影迷是以能看懂王家卫电影的情节为傲的。《花样年华》的电影语言简练到了极致,以至于连绝大多数王家卫影迷在面对它时也显得不知所措。但《花样年华》却没有遭到绝大多数王家卫影迷的唾弃,因为不懂也无所谓,能够让观众体会到感情。
人物分析
梁朝伟基本上什么印象。是因为张曼玉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所有的目光都被她吸引。当他和梁朝伟一起在影片中出现时,大家都只注意看张曼玉而忘了留意梁朝伟在干什么,很多情节就因为没看见梁朝伟的某个眼神而被错过了,留在记忆里的只剩下张曼玉和她的旗袍。这当然不能怪张曼玉,她的美让人迷醉。
目标受众分析
就电影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传统的作者电影,即普遍所说的艺术电影,这类电影把导演的
个人表达放在首位,它们的票房收入都并不乐观,是属于小众的电影。王家卫的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考量都可以称之为作者电影,但是,它与传统作者电影的小众市场相比,市场竞争力并不逊于依照市场需求制作的商业电影,《花样年华》的内地票房收入达到了年票房总收入的第6名,这样的成绩在作者电影之中可谓是凤毛麟角。
在人物运用上,导演实行明星制度,用张曼玉来做女主角,影片成功的因素之一,除了靠演员张曼玉的演技和性感外,更重要的是靠张曼玉的名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观众看下去的欲望,男主人公也颇有名气,影片中男女主角的结合,不愧是男才女貌。对演员的巧用,是影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从文学因素来讲,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符合生活逻辑,符合美学的含义,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因家住在一起,彼此的爱人不在身边,生活 上相互照应,又有共同的读书爱好。
所以这部片子叫好又叫座,目标受众不局限于都市中产阶层之中的小资体,而是得到了全国观影人的认可。
其实值得分析的还有很多,比如演员的每一次眼波流转,每一个表情,尤其是丽珍坐在屋中无声掉眼泪的细节和慕云坐在椅子上静默抽烟的特写都堪称经典,还有全片优秀的台词和字
幕。
渴望一阵春风,期待一个笑容,你就刚刚好经过,目光炽热闪烁,狂乱越难掌握。
说得出却又道不完的是《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