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电影
[摘要] 移民是香港电影中的一个特殊形象,作为客居海外的异乡者,移民形象更多的是以一种“他者”的姿态出现在香港电影中。香港电影对移民形象“他者”的审视主要体现在身份表达、存在价值、人文内涵三个方面。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移民形象 他者 身份表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4.004
在以移民为题材的香港电影中,张婉婷执导的“移民三部曲”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对移民形象的“他者”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移民三部曲”到九十年代的《人在纽约》《红番区》《甜蜜蜜》,“他者”始终是移民题材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形象,作为人类学中的一个术语,“他者”是对移民体的异邦性的高度概括,而对“他者”的审视则是一种对关乎人自身的生存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电影中主要从身份表达、存在价值、人文内涵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他者”的身份表达与城市空间
“电影中的城市,并不是现实中城市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想象和建构,因为究其本质,电影所建构的空间是一种由二度平面形成的空间幻觉,是一种想象的产物。”[1]在香港移民题材的电影中,这种通过想象建构起来的空间幻觉与移民形象不可分割,繁华的异地城市往往作为电影中最为耀眼和醒目的背景,突显出“他者”客居异地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折射出其中形形的价值选择和个人追求。由此可见,影像在呈现出城市空间与“他者”形象的多方面联系的同时,实质上是在完成一种诉诸于国族认同的身份表达,这种表达在相关电影中从边缘化的城市奇观,街道的想象以及城市空镜头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边缘化的城市奇观,展现的是国际大都市最底层,最阴暗的一面,纵欲,犯罪,结党斗殴,一系列暴力与情的展现使得城市的边缘地带在银幕上呈现出奇观化效果。边缘化的城市奇观不仅呈现出移民复杂艰难的生活环境,更是一种移民作为“他者”的尴尬无奈的身份表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