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第一章 文化及文化差异概述
教学时数:
8学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文化和商务文化的特征
2.培养国际商务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商务的关系
2.跨文化意识
3. 商务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该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采用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参考资料:
《国际商务文化差异化管理》,徐子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
《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窦卫霖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国际商务管理沟通的跨文化研究》,姚孝军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国际商务礼仪
备注:
本单元学习内容可根据学生水平做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 文化与亚文化的含义
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2. 文化的特征
1)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2)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3)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
4)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
5)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动,也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
6)个体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落入某种文化环境中了,这是他无从选择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动并参与文化的创造的.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
7)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动物不同,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支配人的行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其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必须转化为知识、价值、意义才能内在地控制人的行为 .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动对自己的影响也是如此.
8)文化一方面是正在进行、不可停顿的生存活动,另一方面是寓蕴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并规范、调节、控制、影响着这些生存活动的知识、价值、意义.
3. 商务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商务文化是人类在商务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商务发展历史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商务活动的相互影响,对商人价值观和商人性格的塑造以及在其身上的积淀,并渗透在经济领域中表现出的各种商务行为习惯、商务规则和商务表现形式等。应该说现代所有从事商务营销等经济活动的人员,都必须懂得商务文化的内涵,
4. 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跨文化意识
商务文化是人类在商务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商务发展历史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商务活动的相互影响,对商人价值观和商人性格的塑造以及在其身上的积淀,并渗透在经济领域中表现出的各种商务行为习惯、商务规则和商务表现形式等。应该说现代所有从事商务营销等经济活动的人员,都必须懂得商务文化的内涵,
三、实训项目
案例分析:外籍上司与中国下属的离职面谈
1. 形式:小组讨论,个别展示。
2. 讨论时间:30分钟
四、课后作业
p. 19 理查德为什么对印度官员的行为产生不解和困惑?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