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语文高考6年模拟3年高考习题分类汇编册电子版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资本利益驱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大发横财,权威对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
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l.O后,个人媒体蛾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取材于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2分)
A.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新媒介”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D分)
A.新媒介能够发挥技术民主的优势与潜能,从而摆脱资本与权威的影响
B.新媒介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对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高要求
C.新媒介要求受众具有更高的媒介能力:既能接收信息,也能传播信息
D.新媒介产生的海量信息中,非理性言论自由泛滥,易让受众产生误判
材料二
在网络媒体中,人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更自由地表达、更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进而实现具体的信息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化的网络媒体有助于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有助于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提升社会影响力。但现实中的网络媒体要远比其理想化图景复杂,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媒体难以摆脱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參量、社会轰动效应及其背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别、核实的信息。网络媒体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往往被混淆,大量揭秘性传播、透露个人信息的无意识传播,乃至“”的攻击性传播屡见不鲜。此外,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使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考证;而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也使得网络成为蓄意捏造歪曲事实、诽谤他人、制造混乱的沃土,一些网友仅仅会因为意见相左就互相谩骂攻击。
这些行为正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小伤害的基本原则。媒介伦理经过理论和实践百佘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操作规范。仅在公民私权的保护方面,匿名处理、信源多样平衡、保护弱者等具体报道方法已经为专业传播者所采纳和运用。对于当下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乃至违反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媒介伦理的相关原则、规范和方法给公民传播者以借鉴。
(取材于冯若谷、钱明芳等的相关文章)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网络信息传播能成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B.网络传播的信息都能产生社会轰动性效应
C.网络信息匿名发布,信息真实性难以考证
D.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广泛,伦理失范常发生
4.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转载:“载”读作zài意思是“刊登”
B.甄别:“甄”读作zhēn意思是“审查”
C.混淆:“淆”读作yáo意思是“错杂”
D.谩骂:“谩”读作màn意思是“蒙蔽”
5.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5分)
【链接材料】
电影《搜索》简介:
叶兰秋被诊断出癌症,精神恍惚的她在公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此事被电视台记者刻意报道、追踪和引导,成为社会热点事件。随后叶兰秋遭到网友的“”,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人们竞相转载、丑化,甚至谩骂、攻击,最终叶兰秋不堪重压,自杀身亡。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中,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截至6月份,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77亿。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网民不仅数量持续增长,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
5年高考3年模拟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
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加上网络消费渐成风潮,无现金社会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媒介教育体系,任由青少年自己摸索、自由使用各种新媒介,势必带来诸如网络安全事故、造谣传谣、网络欺凌、网络骂战等令人忧思的乱象。
青少年能熟练使用新媒介,不等于他们天然具有科学、理性的媒介认知,不等于他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媒介教育。相反,当下的青少年比以往更需要拥有媒介素养,更需要具有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笑哪些是违规,而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的媒介教育。其实,媒介教育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不只是为了学习设置密码、打字上网、下载视频、安装软件等技能,而是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素养;让青少年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营造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
践非常重要。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媒介的距离感,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现代化的公民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取材于张贵勇、李艳等的相关文章)
6.下列为材料三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B.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C.媒介教育应成青少年必修课
D.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介素养
7.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辱f“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是(2分)
A.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减少网络乱象发生
B.发动学校社会跟进构建媒介教育体系
C.理性地认知新媒介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D.加强媒介消费理性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送徐尚之序
张惠言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戌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
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