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生物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引起。目前,猴痘疫情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事件”,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猴痘病毒经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侵入人体细胞
B.人体被猴痘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广
C.效应T细胞可将侵入人体的猴痘病毒消灭殆尽
D.蓝细菌和猴痘病毒一样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答案】B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与宿主细胞进行信息交流,但不是细胞间的的信息交流,A项错误:被病原体寄生的细胞的清除属于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B项止确:效应工细胞可以使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裂解,但不能消灭病毒,C项错误: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猴发宣病毒无细胞结构,因此无核糖体
2.中国科学家詹祥江及其团队通过整合北极游隼多年追踪数据和种基因组信息,阐明了气候变化在鸟类迁徙路线形成中的作用,发现一个和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揭示了长期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用标志重捕法能准确计算北极游隼的种数量
C.该研究表明生物的行为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
D.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北极游隼的种数量变化
【答案】B
【解析】活动范围一定、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密度。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北极游隼属于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密度,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北极游隼的迁徙与气候变化和基因AD-CY8有关,因此说明生物的行为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C正确;D、研究种数量变化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D正确。
3.图甲是测定温度与某绿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变化关系的曲线。图乙是测定该植物相关生理过程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天光照,则在25℃条件下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B.测净光合速率时,一段时间后若液滴不移动,此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一定为0
C.若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
D.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24h后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在30℃条件下增加,在35℃条件下减少
【答案】D
【解析】利用种子探究呼吸速率时,有光无光均可以;利用植物探究呼吸速率时,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甲图中,实线表示呼吸速率,虚线表示净光合速率,乙图中液滴是否移动取决于是否产生或者消耗氧气。
A、在全天光照的情况下,30℃时CO2吸收量与25℃时比下降的不多,但呼吸作用增加的更多,故制造的有机物更多,A错误;
B、测量光合速率时,一段时间后若液滴对应的数据保持不变,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但植物非绿部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B错误;
C、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才可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C错误;
D、由于12h光照、12h黑暗,30℃时和35℃时的净光合作用分别大于和小于呼吸作用,所以30℃时有机物增加,35℃时有机物减少,D正确。
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科研人员测算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生产力式
化肥
农药
饲料
合计
氮肥
复合肥
小麦
玉米
稻鱼共生
278.2
1116.2
43.2
222.6
265.5
1925.7
5年高考3年模拟水稻单作
459.0
1578.5
51.5
0
0
2089
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均更高,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 相比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更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C. 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D. 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答案】D
【解析】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个基本原理。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污染环境,因此生态效益较低,且经济效益也低于稻鱼共生模式,A错误;B、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利于碳中和,B错误;C、水稻单作系统存在消费者,例如蝗虫等,C错误;D、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粪肥田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鱼粪肥田)、自生(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故选D。
5.图1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图2表示切去尖端并在形态学上端放置了 A
、B 琼脂块的胚芽鞘。单侧光只照射在胚芽鞘的 A 侧。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若图2中两琼脂块所含生长素浓度不相同,导致胚芽鞘两侧生长速度不相同的原因是两侧的细胞数量不同
B.若图2中两琼脂块所含生长素浓度分别为图1中的 e、 c 点对应的浓度,那么胚芽鞘将向B侧弯曲生长
C.若图2中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图1中a点,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 b,d ),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D.若将图2的胚芽鞘水平放置,观察到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一侧弯曲生长,远地侧的浓度范围为(e,c )
【答案】C
【解析】一是不能正确分析水平放置的生长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情况,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近地侧)比上部(远地侧)的分布多。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生长素浓度属于低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属于高浓度,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二是将生长素浓度高低与多少混为一谈,认为多就是浓度高。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长素分布多少与生长素浓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后者通常用于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情况。
(1)①单侧光:单侧光照射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产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②地心引力(重力)→茎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把植物体横放时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而产生
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
(2)运用生长素的两重性来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时,应首先注意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根、茎、叶、果实等),从而判断对其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
(3)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顶端优势。①原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②应用:果树的剪枝、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4)除顶端优势外的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a.根的向重力生长,其中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生长,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表现出向重力性。b.除草剂,其中2,4-D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低,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
6.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体上,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