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市暑期培训交流材料)从一滴水里望见太阳

  从一滴水里望见太阳
  撰稿者:陈娟
  在座的各位领导、来自语文研究最前线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坐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但说实话,面对着在语文阵线上奋斗多年,且对语文研究卓有建树的各位老师,我是汗流浃背如坐针毡。因为我根本没有多少经验和资历让我在这里班门弄斧。
  还是先亮一亮自己的底牌吧。我教书18年,教了9年数学,9年语文。其中6年小学语文,3年初中语文,今年刚送走我们初中部的届初三,就好比是摸着石头过河、又好比是弓着腰上山,我眼力所见的只是脚下几尺以内的路,还没有太多的底气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到这里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因为教学中我有太多的困惑,就好比是一只裹在茧里的蛹,苦苦摸索却不到出路,或者迂回曲折走了许多的弯路。今天跟各位老师在一起,真的就像是眼前开了一扇窗,心中豁然开朗,禁不住就欣喜雀跃了。
  下面我就分两块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块是组内的精彩交流,也就是对我感触最深的地方,第二块更侧重于我自己的探索。
  在小组交流中,大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研讨探究:
  首先是语文学科的地位和现状的问题。
  罗庄二中的刘晓凡老师就谈到作为三大门主课的语文学科,实际上和英语和数学相比,只占了小小的一隅,甚至沦落到和副科并列的地步。开发区的张老师说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里什么都不能教的,就派他去教语文。沂州实验学校的刘淼老师更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听来真让人不寒而栗!
  可实际上呢?语文却是个基础学科的基础,是为人处事修养的基础,多少年后,多少定理公式全部遗忘,然而语文留给人的修养却日久弥香。有人说,学完后把老师交给的基本知识扔掉,但是老师的精神不可以因为他已经渗透到你的身心、你的骨肉中去了,这就是语文教育素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语文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才是一个人成长和修养的基础,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语文人。
  其次,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语文积累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积累”二字,字词的积累,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积累好
比是塔基、河堤,只有够厚实,才能承载更多的东西。说到积累,我想起了那个冰山原理,其实语文课上展示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十分之一,二更多的知识内涵和底蕴,更来自于那十分之九的积累。
  老师们提出了很多积累的方式。利用早读的时间,利用小黑板的形式,积累成语、诗句、,特别是罗庄区搞的《诗经》《道德经》国学“古韵双璧”,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坚持不懈更难得的是还纳入考试范围,这种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语文积累真让人叹为观止。
  第三,大家提到了个性高效课堂的建设几个问题。
  比如:1,语文课的课前预习应该放在什么时间最好?
  老师提问的质量怎样才能体现出启发性、且能层层深入?
  怎样看待小组讨论?
  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怎样才能恰当的评价学生的回答?
  大家也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尝试。
  首先,应该充分地预习,字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要注重感悟,也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得出自己的感受。
看了让人下面滴水的说说文章  其次,老师的提问要提纲挈领,有明晰的线索,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独到之处。
  第三,小组的合作交流,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流于形式,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恰当选择。
  第四,语文课应该姓“语”,要让语文回归本位。所谓“语”,,语文必须有读书声,必须像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倡导的:“读出感受,读出问题”;,语文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必须品味语言运用之妙。
  第五,评价本身也是教育:改百分制为等级制,弱化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别,改冷冰冰的鉴定式评语为谈心式评语,用正面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开设选修课,采用学分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往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较多的是终结性评价。而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评价也蕴含着教育,评价不是人为的给学生套上枷锁,而是要加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
  第四方面,大家谈到了文言文教学。
  我觉得刘淼老师的“六个会”给我启发很大,会背、会翻译、会默写、会品读、会积累、会应用。
  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基本也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先背诵,背诵全文,记住实词,疏通
文意,理解主旨。然后请学生进行重点知识梳理,最后老师还有一步:整合总结。把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子、问题,结合同步训练和历年来涉及到该文的中考题整合起来,打印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且特别嘱托直接粘贴在课本文后。这样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走来,最后升华总结,把问题落到实处。期末考试和中考的时候拿来就用,非常有效。
  第五方面,临沂实验中学的朱秀峰老师把语文分作三大块来教,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朱老师把语文课堂的三分之一用来讲课。现代文和文言文讲读。朱老师还特别强调,文言文一般是以老师讲读为主,但现代文却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在朱老师发言的过程中,组内老师也提出了许多疑议,比如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否要一并放下?学生知识有限,讲课水平有限,能不能将解读得恰到好处?挖掘不深的、铺展不开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处理?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位置在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朱老师特别强调,这样的课看听起来老师很轻松,但实际上对于课前对学生的辅导比起老师亲自备一堂课更有难度,老师就应该像放风筝的人,风筝飘出去,但线线还在自己手里。而且老师一定要冷静旁观,当出现问题时,能够挺身而出。这样收放有度的课堂教学,在开始时可能是费尽周折,但长此以往,却能让学生真正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朱秀峰老师语文课堂的第二个三分之一给了写作。朱老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模式。朱老师的作文课每周设置是连堂三节。把步骤理顺,大致是这么几步:
  每次作文之前两三天会把题目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搜集、整合材料;
  作文的节课前5——10分钟,放手让学生讨论,互相点拨、互相质疑,以期引起思维的碰撞,灵感的促生。
  然后40分钟请学生当堂完成写作。
  不厌百回改。下一步的20分钟,就是让学生互改,小组推荐优秀全班交流欣赏。也请学生自愿展示问题作文。这一步,就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学,然后知不足”。
  重新构思,给动大手术,然后上交。
  就这样,朱老师的每周一次作文课都经过了一个搜集、酝酿、构思、写作、修改、升格的过程,非常系统。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朱秀峰老师的最后三分之一给了语文实践活动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上的水平高低,依赖于语文老师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指导。毕竟语文活动实践课不像一篇那样脉络清晰,问题清楚,容易操作。语文活动课既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也能中外古今、诗词曲文无所不通。把
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了语文实践活动课,既体现了朱老师对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大语文能力的认识,又体现了朱老师作为语文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这么说,谁能把无形的语文活动课纵横捭阖上得触类旁通,谁基本上就超越了语文仅限于对课文的解读这个意识形态,才是真正的语文修养的教育。
  另外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上还小有一套。他给学生推荐了四种杂志:
  《读者》。推荐原因:知识全面,有高度。
  《杂文》。推荐原因:看问题比较深刻,可谓一阵见血。
  《散文》。推荐原因:品味优美的语言。
  《小小说》。推荐原因:感悟构思的新奇。
  第六方面,是我们组聆听了罗庄区教研员张老师的《阅读理解解题策略》,开发区的葛凤国老师对近十年中考语文的分析总结。
  两位老师研究深刻而独到,谈到自己的所思所悟滔滔不绝,让人深深敬仰,真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现将葛凤国老师的文字引在这里,期望能给你我以启示:
  下面进入第二板块,让我说说我自己的语文教学。
  如果说各位老师的语文思想就像一片汪洋,而我就是其中最小的一滴。我的一点点亮光根本不足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但既然承蒙厚爱,我也就无知者无畏,剑走偏锋,剖析一下自己,也希望大家多多给我以扶持批评和指正。
  语文教学在我自己,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如果用两个字总结,那就是“享受”。生活里我不太爱说话,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只要手有一本书,就可以足不出户。但只要站在讲台上,那一定是激情四射、神采飞扬。我有许多个鬼主意把学生玩得团团转,有很多个小花招让学生欣喜欲狂。孩子们上我的语文课就像玩炮仗,又喜又怕。
  首先,我先说说我的语文积累。
  关于语文积累,我是坚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干。比如字、词、文学常识、词语解释、诗句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我充分利用了日常教学中的两大评价模式:个人T型台、P英雄榜。
  我手里有每个学生的照片,目的就是为了表扬或者“示众”。
  个人T型台,一般用在月末,特别是月考之后,成绩特别突出的、进步特别大的,就把他们的照片贴在本栏目上,下面还配上非常恰当的但很具有鼓动性的语言。比如我们班有个李昊元。中考考了713,这孩子不论是成绩还是人品都堪称楷模,我这么给他写:令人羡慕的是你的成绩,然而更让人深思和敬佩的却是你对学习的热情和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还
有个孩子叫周凯悦,进步特别大,我这么写给她:你就像斜刺里杀出来的一匹黑马,请享受那份冲刺的感觉和成功的快意吧!这个“个人T型台”就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仅限几人。
  而“PK英雄榜”就是人人参与、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好比是一条线上拴着的蚂蚱。这P英雄榜首先要分组,按某次的成绩大致分为几大块,板块自然成为组长,组长要从下面几个板块中用抓阄的方式确定组员,组成一个各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的一个团队。
  我们的基础知识积累全仗着“P英雄榜”这味灵丹妙药了。我们每节课都有五分钟时间用来考察基础知识,或听写,或默写,或背诵。全对得10分,错1个扣1分,错2个扣2分;背1条加2分,背10条就加20分,以分做诱饵,促使学生用心记,您想,全对加10分,错1个就等于比别人少了11分,所以一定要小心了再小心,慎重了再慎重。而且每次累计张贴在黑板右侧,每天都统计,每周都排名。排名占据英雄榜上面,旁边是灿烂的笑脸,最后一组照片集体亮相,蹲伏在优秀组下边,旁边还配一哭脸。
  小孩子好胜心强,谁都想坦荡荡地笑,不想悲戚戚地哭,那怎么办?组长监督组员,组员互相提携,基础知识就在玩的过程中夯实了。另外,这些基础知识每一册我都会分门别类地整理、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本,有纲可循,便于考察和复习,中考时总起装订,省了很多力气。
  其次,说说我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酝酿一个读书的场。开始时我也说了,我是从小学一路走到初中的,我有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阅读教学从初中从初中抓起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小孩子小时候好比是一块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可到了初中就好比是烧成了半成品,你要想把烧得半成型的砖头重新打碎另和,烧成景德镇瓷器,那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从小学抓起,至少从小学中年级抓起。我的小学的那个班,今年中考,共44人,总分在660分以上的有13人,在600分以上的占全班的80%,在680分以上的有9人,最高分713,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阅读教学。
  我从四年级起接班就开始搞阅读教学。小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只有数学、语文、英语。每天6节课,每晚不超过1个小时的作业,因此有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
  记得最初我们是每人10元钱启动读书工程的,我来精选了40多本书,人手一册,全是名著青少年版,文字不长,情节生动,且适合小孩子的阅读口味。那段时间,一到下课,我们班鸦雀无声,人手一本读得津津有味,看完自己的,再跟别人换着看,课间交流的语言也不再是吃的喝的和动画片,全是书里的人物和情节。
  书没几个月就看完了,没有新鲜血液就成了一滩死水了,于是我贡献出我家所有的书,我
来选,你们读。有学生家长是师院图书馆的,他们也鼎力相助;我平时也常写,有稿费,基本上也全部买了书给孩子们看,就这么两年多,每人至少看了200本书。
  后来我们写作。当时重庆天下图书公司的老总孔有君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一个班里有一两个写手没什么稀奇,稀奇的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写作文,都发表,都拿稿费。最后我们的班级文集被课堂内外杂志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我又出版了《作文活动》《作文医院》一系列书,在全国刮起了一阵小风。
  到了初中,我就要求孩子们读原著,四大名著,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读细节,平时利用闲散的时间,推荐学生们读《青年文摘》《意林》《思维与智慧》《小小说》《课外阅读》等心灵鸡汤般的文字。
  后来,进一步要求学生们品读名作家的文字,孔庆东的在厚棉裤里扪大虱子、迟子建的超凡脱俗、王清铭的书卷味、丁立梅的活脱清丽、风为裳的风趣飘逸、孙道荣的朴实深邃,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
  最后,我们还做书。把读到的好文字复印下来,或者提供题目、作者,我来搜、编辑,然后人手一份,加上学生们写的文字,我写孩子们的文字,分门别类,画上插图,装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书,对孩子们来说,这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说说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教学生写作,有四个阶段。个阶段是山花烂漫,自然天然。不做任何约束,只是引导着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里跳跃的细节,然后写下真实的家庭、学校、个人的生活体验。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魔法师,当你给孩子们擦亮眼睛的时候,他们会从他们的心理和角度发现我们成人不能发现的美。当你手捧一篇文字,你将走进孩子的世界,家庭、邻里、兄弟、妹、母子、师生、社会……到处都是美妙的故事,让你看了忍俊不禁。我们的班级作文《体验作文》概出于此,茶余饭后,随手一翻,就看到了许多孩子,听到了许多有趣的爆料,真是百看不厌。
  第二个阶段,文字序列化。好比是给四散漫流的水修一条渠,疏一条溪。引导学生更有序地表达。我也曾经写过一些作文训练序列的书,先是句子引路、再是片段欣赏、三是佳作展示,四是名家风范。五是作文宝葫芦。让学生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文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第三个阶段,文字个性化。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面对同样的题目,孩子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阐释。我通过做游戏、社会实践、一个题目多角度阐释、中考作文我来写、创新作文大赛等形式,到最适合表达的形式,
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到最个性的宣泄口。让在自然、本真的基础上逐渐有序、有特。
  第四个阶段,我想通过作文教学告诉孩子们,笔也是可以用来谋生的工具。人活一辈子,就应该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一路书香的文字。正像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所说的:写一手好文字,是一个人的美德。
  第五,也就是最后一个方面,我想说说教师个人的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总有几个人起着关键作用。这种人就叫“贵人”。我的个贵人应该是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先生。
  为了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朱永新教授于XX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的一个“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
  我生命中还有一位“贵人”,就是玄奘。玄奘在世界上是一位精神上的伟人,然而生活里我们
记住的却是娱乐化的唐僧。我们不应该忘记玄奘,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17年取经,19年译经,他一直知道自己的位置,取经路上有许多国家的国王愿与他共掌江山,李世民也曾劝他还俗,然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理想,直到1300多年后的今天,他译经的质和量都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他是一位真正的精神伟人!
  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境界,选择一种理想与未来。
  十几年的教书生活,我坚持了三点:一是学习,二是反思,三是写作。作为语文老师,没有太多的积累,只是照本宣科,只能让语文成为“鸡肋”,而语文老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文学导师,而这也不是给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本身就应是一片海。一片足以深,足以广的,可以让学生畅游的文学之海。而成为海的途径,只有读书,日日夜夜、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
  再说反思。有人说,超一辈子教案只是一个教书匠,充其量只是一个“器”的作用,而反思三年却可以成为一个大师,我经历不多,参加研修、聆听各位专家的点拨,让我深深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我也希望以后我也可以不再是一个“匠”,一个“器”,而是一位“师者”。
  让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真诚地对各位语言教学的专家、老师说一句:写作吧。我们的生活虽说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单调,但每一个日子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动动笔,写点
教学随笔、写点班级故事,哪怕今年仅是写写自己的心情,都会让你的日子充实、心地纯净、行文润泽,当我们年岁渐老,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过去的岁月已经了无痕迹,只有那一个个温情的文字还向你讲述着过去的事情。
  我写了才四年,出了十几本书,写了十多万的散文随笔,发表了几十篇的省级文字,还长期担任着刊物的专栏作者,这些都是在时间的罅隙里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累积而成的。
  最后,让我祝愿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样过完我们平凡但不平庸的语文人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