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关键字:那些,渐行,渐行渐远,渐远,远的,老手,手艺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导语:吹糖人、捏泥人、磨剪子、面塑、补碗、箍桶……曾经,这些老手艺是那么的寻常可见,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手艺都已渐行渐远,有的甚至永远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站在岁月的门槛上,蓦然回首,总有一种失落涌上心头:不知明天,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凝聚着勤劳和智慧的老手艺?
1.补碗匠
丁立梅
失手打碎一只小茶壶。小茶壶是我从地摊上淘来的,精巧玲珑,里面装桂花或是红枣煮茶,一杯刚刚好。望着一地的碎片,我有些心疼。那人却不在意地说,打掉就打掉了呗,再重买一只吧。说完,他拿起扫帚,唰唰唰,玻璃碎片全进了垃圾袋。地板上变得干干净净,像揩掉一滴水一样轻巧。我们照旧吃饭喝茶,发呆闲话,桌上少掉一只茶壶,于我们的生活,并无半点影响。
小时却不是这样的。小时不小心打碎一只碗什么的,那是惹了大祸了。我有回打碎一只碗,慌里慌张把它埋到屋后头。吃饭时,母亲来去,就是少一只碗。那时,家里有几口人,就配几只碗,绝对没有多余的。小弟告密,是大!我吓得面煞白,拔腿就要溜,被震怒的父亲一把揪住衣领,提到“毁尸”现场。破碎的碗片挖出来了,我屁股三天着不了凳子。
邻家有孩子,打破一只碗,吓得躲到外面游荡,好些天没敢回家。家人在几里外的草堆里到他时,他已瘦得不成人形了。即便这样,回家后还是挨了一顿揍。
那时有补碗匠,走村穿户的。补碗匠挑副担子,不慌不忙地走。担子两头,各置一只小木箱。一只箱子里放他的补碗工具,小锤子小钻子小镊子,一只箱子里放补碗的材料,釉泥和各式各样的铜钉。来到我们村,就坐到村口的一棵大榆树下,静静地等。不一会儿,他的脚跟前,就摆着不少只破碗了。
我们围住补碗匠,好奇地叽叽喳喳,完全忘了挨打那回事了。看补碗匠像裁缝似的,把碎片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拿草绳箍住,再拿小钻子钻眼儿,把铜钉铆进去,用釉泥反复地抹。看一会儿,不耐烦了,跑开去玩。再跑回来看,他还在补。补着补着,那日头也就斜了。
大人们来取碗。破了的碗上,“缝”着细密的纹路,不仔细看,是不大看得出的。大人们举起碗,对着亮处晃晃,不漏光,很满意。他们夸赞着补碗匠高超的手艺,一边就对身旁的小孩威胁道,看下次你的手还敢不敢,再敢打破碗,就剁掉你的手。
补碗匠看着笑笑,把他的行头,一一收起,不慌不忙地挑起担子,迎着夕阳走了。
我们呆立在原地,看着他渐渐走远,直到他走进夕阳里头去。唉,他是不知道,他手底下的活计,是我们小孩挨了多少的打换来的呀。(《新民晚报》2016-03-31)
1.句子品析:请品析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在表达上的妙处。
看补碗匠像裁缝似的,把碎片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拿草绳箍住,再拿小钻子钻眼儿,把铜钉铆进去,用釉泥反复地抹。
2.文段作用:作者以“失手打碎一只小茶壶”这件事作为开头,有何用意?
3.文意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异常艰辛,碗显得极其珍贵,你从文中哪些情节可以看得出来?
4.情感品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从中品悟到了作者怎�拥母丛忧楦校�
5.拓展延展:老手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现在许多老手艺却渐行渐远,你觉得应该如何加以保护?请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吹糖人儿
北京爷儿们
①北京的老行当灿若星辰,就像这遍布四九城的胡同,数也数不清,伴随着六朝古都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历经数百年。那魂系市井胡同,京腔、京韵的吆喝,再配上不同的响器,声声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传诵着。其间也有因时代的需要而演变的,吹糖人儿的便是其一。
②吹糖人儿的敲一面小铜锣儿,声音清脆而紧凑。据说此行在唐代就已盛行,那时的糖稀中含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糖人放在印模中制成,所以小贩都吆喝“香印”。到了宋代,赵匡胤做了皇帝,“印”“胤”同音,为了避讳,只好以小铜锣来代替吆喝啦。吆喝虽然变了,手艺没变,肩上的挑子没变。
③挑子一头是个带架的长方柜,另一头是半圆形开口木笼,里面卧个熬糖的小炭炉,炉上置大勺,用文火把蔗糖熬成棕的糖稀,上端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孔,为的是插糖人。吹糖人儿的肩挑货担,不走大街,专串小巷,足迹几乎遍及四九城的小胡同儿。每人则往往有自己的路线,到点儿准来。有些孩子一到钟点,就盼着“当当当……”的锣声了。
④挑担人等这帮小孩子们聚得差不多了,撂下挑子,慢条斯理地用一柄中空的短芦管,一头蘸上点热糖稀,在空中反复摇晃,待其稍凉,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嘴衔芦管徐徐吹制。不一会儿打开模子,一只腹内中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就出现了,有小熊、金鱼、耗子、公鸡等
等。吹糖人儿的拿出竹签儿,按上去,然后再插到木架上的插空里一排,迎光看去,金黄透明,煞是可爱。
⑤孩子们见着就走不动了,沉不住气的都动了心,纷纷跑回家缠着大人要钱,买一个现成的。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这时,小贩就用上了拿手绝活“猴拉稀”:全凭手艺,用芦管凭空将糖稀吹成一个小猴,立在小苇子杆上,中空的猴肚子透明,从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耳挖勺大的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则连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
⑥一股诱人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
⑦孩子们最后的防线崩溃了,纷纷举起积攒好久已经汗湿的零用钱。这不包括我,能求的都求遍了,最好说话的们的私房钱,也基本被我搜刮净了。还好,那时候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小糖人,孙猴要三筒牙膏皮。吹糖人儿的总能见,牙膏皮难攒,一筒牙膏要用很久。我眼瞅着三把牙膏皮从下至上卷过去榨出最后一滴,这才归了我。您说,我容易吗?所以我手里偶尔会有一个牙膏皮,换不了小糖人,孙猴更没门儿。
⑧没钱有没钱的法子。我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转糖画儿”,搁现在就是赌,也叫撞大运,以小博大。每个摊子都配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红漆方盘,沿其边缘彩绘鸟兽鱼虫于大小不一的格子,它们也各有含义,
如鲤鱼预示“鱼跃龙门”,花篮代表“花团锦簇”等。出钱(仅需一筒牙膏皮)就可拨动转盘正中的竹制指针,待它飞转后停在哪格,便可得到这格的糖画,如指到空当处,得,白忙活,浪费了难得的“赌资”。转糖画儿的最高境界,是转到一条龙(相当10筒牙膏皮)。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的悻悻离开,我终于收获了一条龙!满心欢喜地看吹糖人儿的“运勺如风”,用小铁勺,趁热舀出少许糖稀,然后在一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上淋出条腾
云驾雾红彤彤的龙,最后用一根竹签放上一按,齐活儿,图案与竹签就粘在了一起。
⑨举着这条亮晶晶、甜蜜蜜的好运龙,我在小伙伴们中间别提多显摆了。举着给这个看看,给那个瞅瞅,那小头儿昂的,激动的小脸儿红扑扑的。
⑩慢慢的,那糖龙凉了,不小心还会蹭个洞。到这个时候,总是自己舔一口,然后伸向最好的伙伴儿,让他也舔一口,围在身边的,都是最好的铁哥们儿,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最后那竹签头儿,噙在我嘴里,直到满嘴竹子味儿了才舍得扔。
11现在庙会上还能见到糖人,只是再也闻不到那股诱人的甜香了。(《北京纪事》2011年05期)
1.记叙顺序:文章第②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2.文意理解:阅读文章第④段,说说吹糖人儿共分哪几个步骤?
3.细节品读:阅读下列句子,说说你从加点部分的细节描写中品读到了什么?
孩子们最后的防线崩溃了,纷纷举起积攒好久已经汗湿的零用钱。
4.拟写标题:请给文章第⑧段拟写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5.综合实践:在你的家乡,曾经有哪老手艺呢?请先进行采访,然后向同学们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种老手艺?
[参考答案]
看了让人下面滴水的说说文章《补碗匠》:
1.这几句话运用“拼接”、“箍”、“钻”、“铆”、“抹”等动词,把补碗匠补碗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如亲眼目睹,难以忘怀。
2.文章以“失手打碎一只小茶壶”作为开头,目的是借此引出对小时候打碗之事的回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