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和实践
作者:付林 袁珊娜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7期
        [摘 要]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文章通过厘清产业学院的内涵,分析出产业学院的特性。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阐释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同时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结合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经验,总结出建设产业学院的步骤为提出需求、资源匹配、建立管理体制、建立运行机制,以及主要建设内容为共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共培双师双能队伍、共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共同体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创新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机制及指标体系研究”(2019GWTSCX139);2019年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2019KQ26)
        [作者简介]付 林(1980—),男,湖南株洲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促进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袁珊娜(1978—),女,广东潮州人,文学学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促进处校企合作科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产教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53-02 [收稿日期] 2019-12-02
        产业学院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倡导的“产业大学”。2000年,为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公民就业能力,英国正式运营产业大学。[1]受其启发,我国高职院校基于“政校企行”合作的需要,成立了产业学院。对高职产业学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产业学院概念、理念、机理等浅层次的研究,很少涉及产业学院具体的建设和实践。
        一、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
        (一)高职产业学院的缘起
        为紧密对接产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发展,高職院校开始建设“产业学院”。
2013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专业镇、行业协会合作共办四个产业学院: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而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产业高度集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始与地方政府、地方产业协同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二)产业学院的内涵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产业学院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如郑琦认为,产业学院具有多元的办学主体,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2]沈绮云则指出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教学与产业零距离,与龙头企业在专业镇的产业园区共同进行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定义存在明显问题:没有突出产业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产业链,尤其是服务产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根植地方产业基地,以产业为纽带,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政策、人才、产业、管理等优势资源,以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行业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目的而构建的新型特组织。
        产业学院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学院的办学起初因就是在高校
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为单主体的办学模式中,学校关注的是人才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匹配,思维主线是“人才工作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程度不深等问题。而多元办学主体的产业学院关注的是经济模式与办学模式的匹配程度,其思维主线是“经济模式—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二是以产业为纽带,建在产业园区。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产业学院的服务应以技术服务产业为主,兼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
        二、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也朝着高端化、集化、技术融合化发展。
        (二)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性的优质载体
        从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可以归纳出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三个“跨界”的特性:一是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是由企业和学校跨界合作;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是产业和教育的跨界整合;三是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逻辑工具是跨界融合。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中,必须将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而多元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可以较好地解决三链融合难题,是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性的优质载体。
        三、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步骤
        (一)地方政府、产业提出有建产业学院的需求
        产业学院主要任务是服务产业,为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公共技术服务、技术孵化、技术人才。地方政府、产业有动力有需求是建产业学院的先决条件。中山市有3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专业镇的产业高度集聚。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优势产业依靠原有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其转型升级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素质提升。正是基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建立产业学院的迫切需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古镇镇等专业镇的产业园区建立了灯饰学院等产业学院。
        (二)分析学校资源满足产业学院需求的匹配度
        产业学院服务的是具体的特产业,每个地方产业都有不一样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高校要深入分析自身学科、专业、研发设备、服务能力等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满足程度,只有在确保能满足或者通过整合资源,以及进一步完善后可以满足产业需求才能启动产业学院的建立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
        一是签订共建协议。明确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责利,根据协议开展工作。二是建立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度。理(董)事会负责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改革等重大事项的审议、决策、督促等。
        (四)建立科学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要在理(董)事会的指导下,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度,确保产业学院能为产业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制定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确保产业学院能有序的运转。
        四、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容
        (一)共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首先,产业、行业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纵向、横向科研,帮助产业和企业破解技术难题,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信息不畅、协同不顺,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其次,产业学院通过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开展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弥补产业中单个企业尤其是数量极大的中小微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足,服务产业。
        (二)共培双师双能队伍
        一是实施教师、工程师“共同共育”。企业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高校为企业工程师提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舞台,提高工程师的理论和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校企双制”的人事制度。产业学院聘请企业高管、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聘请产业学院教师担任部分管理和研发工作。
        (三)共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
        一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衔接制度。理(董)事会对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过程、结果全监控,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强化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二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发展趋势衔接制度。三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
        (四)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建立高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共育机制,发挥产业学院集教学和生产于一体的优势。根据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能手,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是健全校企协同育人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合作育人活动。学生管理、辅导员管理、素质拓展管理、社团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要由校企共同参与和探讨。二是大力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琦.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J].成人教育,2014,34(3):62-64.
        [2]沈绮云,万伟平.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主体地位—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
业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为例[J].辽宁高职学報,2015,17(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