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映阶碧草自春,        。(杜甫《 》)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屈原列传》中“    ”和“    ”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5分)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
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
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
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2)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二、阅读70分
3.(1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 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
②当然,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也可能被当作否认其存在同一性的论据。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针对这种观点,霍布斯认为,对于变化的事物而言,从发生或运动的开端所作的命名,可以作为其身份认同的依据。但霍布斯没把人与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特修斯之船”正是与此相关。
③当希腊人对特修斯之船进行维修保护时,那条船就成为他们的纪念物。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不是任何一条同类船只都可充当这一角,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中留下过不一般的痕迹。相传雅典国王伊吉斯的儿子特修斯在国家危难时自愿同其他平民一起被送到克里特岛作人质,后来历尽艰险,乘船成功逃回家园,成为新国王。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那条船的存在,就
像一个历史的老人坐在那里,随时可以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沧桑。这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人的一生,肉身(质料)与容貌(形式)甚至能力都处在变化中,但是我们不会将其分割成不同的人。一条饱经风霜的老船,不能因为它有脱胎换骨的维修,就将其在不同时期运载过的人与事,说成发生于不同船上的故事。
④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
(1)下面哪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A.一切确定的皆可以否定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D.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
(2)若为材料二第④段一个例证,以下哪个实例最合适?
A.北京市政府规划修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B.湖南常德、湖北恩施、贵州正安、重庆酉阳等许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区。
C.岳阳楼建成后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建,后经多次整修。
D.由中美双方推动的“中国民居”项目在美国南部按原样复建了一座云南民居。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4)两则材料在“特修斯之船”与“文物”的关系上存在认识的差异,请加以分析。
(5)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是否可看作是原来的文物?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十字街,与钉婆婆
王晓莉
①十字街这个地方,是硕果仅存的老城区缩影。挨挤得密密匝匝、低矮的棚户,每一家的门都朝着街道敞着。木结构的房屋电线凌乱,细看是不同时期接上去的。电表盒子也是上一个下一个,哪儿有空当就在哪儿挂一个,弄得墙上像挂了很多盒。乱归乱,生活却是便利得很,因为卖什么的都有。不用出街,一日三餐吃穿用度全可以在这街上搞定。
②差不多是2014年,有一天我买菜路过十字街,突然发现街口安上了围挡,上面张贴着“观念一变天地宽 征迁片区开新篇”之类的标语。围挡后面,整条街已经面目全非,大部分房屋已搬空。剩下几户人执意不走,在那么大一片土地上就很显眼,怎么看都有点凄惶。
③这样我就认识了钉婆婆。她是那不肯搬走的几家中屋子最为“豪华”的。木质的两层老宅,在这片正在经历拆迁的土地上,那样完整、一点不松懈地存在着,显得相当孤僻,以及不合时宜。钉婆婆的门是敞着的,我刚从一家搬空的人家转出来,顺势就半只脚踏进她的木门槛。脚还没放稳,就见一个老太太从廊道里急急出来,冲着我一声喝:“做吗呢做吗呢!”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我被震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误进了“有主”的屋子。我忙忙地说自己小时候住过这样的房子,所以想看看,老太太才略微放松了警惕,但明显也很不欢迎我这样的人。我赶紧退出来。一枚传说中的“钉子”,我在心里说,暗自把她叫做“钉婆婆”。
④后来我又去了十字街几次,发现随着拆迁的日益完成,钉婆婆的门扉再也不打开了。但我还是感受得到有人在里面生活的气息。有电视和自来水的声音。几乎没有人从十字街穿过了,除了捡破烂儿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大哥在拉废弃的钢筋,“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那时是黄昏,他瘦削而紧致的身影仿佛陷落在建材垃圾里,后面是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
⑤到了今年夏天的时候,十字街的一头落成了“王府井购物中心”,听说开张那几天车都停不
下了。人们动辄说“王府井”,仿佛置身北京似的。我却不知怎的惦念起钉婆婆了。趁着一个好天,我决定去十字街会会钉婆婆。
⑥绕过街口围挡走了一段,我发现我已经快要不认识这条路了。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消失了,拆迁的建筑垃圾比以前更多,但同时又拉进来了许多新的建材,待用的混凝土预制板弯翘翘地堆得到处都是。在那么大一片工地当中,我略带惊讶地一眼就看见了钉婆婆的家。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周围几十层的新楼,衬托得它更为低矮,不堪一击似的,但又似乎更为倔强。我发现它唯一变化的是比两年前多加了一道铁栅门。透过铁栅往里看,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我不死心,又绕到屋后去,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但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从二楼阁楼的背后长起了一棵笔直的构树,非常高,有一层楼那么高,这使钉婆婆家显得像是三层楼了。
2022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