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攀登者》观后感精选范文600字5篇
  《攀登者》作为一部展现国人“精气神”的主旋律电影,展现主人公们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品格属分内之事,最简单见效的方式就是参加更多登山相关的细节。以下是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展参考和借鉴。
  今年国庆档院线的“三巨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上映之前,相对最被看好的一部片子是《攀登者》:主题应景又突出,吴京等主要演员有足够号召力等因素,都让观众对其倍加期待。
  然而9月28日看完该片的点映后,我可以肯定,《攀登者》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无法获得人们预期的成绩了……
  之前许多人的担忧又一次应验了——编导李仁港果然没太大进步,虽然这次有优质的题材加成,还有监制徐克帮助把关,但最后的成片效果还是不对味儿。
  对登山来说,把该带的装备带上、把没必要的负重去掉很关键;而《攀登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加的“重量”没加够,不该加的东西又多了。
  先说优点再谈缺憾吧。
  “为什么要登珠峰?”这个问题放在影片内外、放在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1960年和1975年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来说,这更像一个“九天揽月”的使命和梦想。
  关于这局部历史,有心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了解……如今物质和精神相对更富足的现代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追求,但在那个比之世界的年代,三年灾害、十年浩劫,“信仰”是众多国人别无选择的最后倔强。
  说上面这些话,是想说明《攀登者》的题材有着无可比较的优势和可塑性,它允许影片敞开了进展“主旋律”输出,即便有些喊口号和煽情也都能承受——仅从这点出发,影片完成了最起码的任务,任何针对主题本身的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
  与此同时,《攀登者》的实景拍摄、高原风景、专业覆盖、动作设计也都算是加分项,值得赞许。
  影片的重头戏,无疑是中国登山队前后两次登珠峰的经历,一头一尾的简单和详尽各有侧重。
章子怡 电影
  方五洲回忆1960年的那次登顶负责“起”,遭遇雪崩、舍摄像机救曲松林、老队长交棒、凌晨三人首次登顶珠峰,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扎实,并且把电影的多个戏眼都埋了进去。
  相比之下,1975年的二次登顶含量更多更全,尽管紧凑性明显流失,但是充足的空间展现了更多克服艰险、精彩万分的瞬间,例如首回尝试冲顶前,登山队扎营时遭遇大风的一场戏。
  登山队员们预警缺乏,帐篷、物品、人先后被刮走,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众人充分利用了手头边的自救手段,绳索、冰镐、梯子、抓钩、岩石等,最后在方五洲的力挽狂澜下大家终于得以幸免于难。
  虽然按照某些“客观”的登山纪实来说,《攀登者》中的局部场景并不符合现实,可考虑到这是改编历史的商业片而非纪录片,适当的“魔改”无可厚非,只要场面好看就成。
  此外,局部演员的表现也为影片增不少,其中尤以方五洲和曲松林的联动为佳,这也是《攀登者》最主要的线索之一。
  作为首次登顶的同伴,两个人本该是亲密无间的挚友,但由于方五洲在救曲松林时丢了摄
像机,导致登顶没能留下影像资料、国内外出现了质疑之声,本该实打实的战绩蒙上了阴暗,曲松林心中的“恩”更多变成了“恨”,久久不能化解,直到李国梁为了摄像机牺牲后他才冰释前嫌。
  两位主演中(或者说在所有演员中),张译表现是最好的,除开他自身的历史沉淀外(君不见“团长”中瘸腿小太爷何等风骚),曲松林的角深度和层次感本来也最容易出彩,不甘、执拗、激进、悔恨、后怕,张译都呈现出来了;吴京的文戏我总觉得偏弱些,好在影片尽量用更多沉闷、憋屈的戏份让他演绎,而这种感觉,正是和多数时候方五洲的处境相符。
  接下去该说说问题了。最明显的,要数节奏感失调、文武戏分配不合理,很多本该能出的效果没出来。
  《攀登者》作为一部展现国人“精气神”的主旋律电影,展现主人公们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品格属分内之事,最简单见效的方式就是参加更多登山相关的细节,可惜1975年的三次攀登每次都有些蜻蜓点水的味道,总觉得是“想拍特写但没用力”。
  后半段的分配和节奏很乖僻,好几次我明明都感动了,但下一刻的表现立刻又把这种情绪给塞了回去 ……
  好吧,动作戏少、文戏多也行,要表达影片的主旨精神本来就不止一种方法——可加戏也该加到点子上啊,方五洲和曲松林的恩怨纠葛明明最有看点,演员也有能力诠释更多,可到后面却渐渐浮于外表,玩起了惜字如金,倒是方五洲和徐缨的爱情戏占据了C位。
  当然,我对爱情戏的编排没什么意见,事实上“家国大义下的儿女情长”一直很有看头;我对章子怡或吴京更没什么意见,两人都是好演员,仅从徐缨与方五洲个人角度出发,他们的表现也没啥问题。
  问题是这两个人不来电啊……之前两人的戏路几乎没什么重叠的地方,所以看他们演这种对手戏就容易出戏,可以说是影片的先天缺乏了,章子怡和吴京都很努力,最终也只能说不功不过。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戏虽说效果不够理想,但好歹铺垫够、戏份足,看上去至少不会太尬,而李国梁和黑牡丹的感情戏就真的是一场“灾难”了……
  坦白说,井柏然和曲尼次仁在影片里炒CP,要比前面两位容易些,演员更年轻,长得也好看……无奈他们的表现太公式化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你要说那个年代
的人谈恋爱太含蓄吧,可他们连面上的交流也无神僵硬……直到李国梁牺牲,这对苦命鸳鸯都没太能引起观众的触动。
  不走心,或许就是导演李仁港最大的问题,他总想把影片该表达的东西都释放出来,最后却总落个泛泛而谈——先前多部影片的履历,让许多人担忧他会不会是《攀登者》最弱的一环,现在看来,他还是没逃脱自己的“魔咒”。
  而且,影片在整体设计上存在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是要扣分的缺陷:无论根本立意还是实际表现,《攀登者》都着重在“传承”上发力了,曲松林、方五洲、杰布这些初代登山队员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帮助李国梁、杨光等新一代队员再创辉煌,可最终给人的印象却是“新队员的牺牲换来了初代的再次荣耀”。
  一部电影能着重塑造的人物本就不多,照理来说二代队员里能重点培养两三个角已经算不错了,结果李国梁坠崖牺牲,杨光伤残下线(杨光的人设也不利落,老胡救不了),其他新队员又缺乏着墨,于是就有了“再次登顶的风头都被方五洲抢去了”的既视感——尽管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