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么说,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都是重视不够的,这是一些对王阳明哲学思
想深有研究的人都在大声疾呼的问题。就像王阳明在明朝社会的官场上,人人都觉得他奇才盖世,
但却人人都感慨他仕途坎坷,始终不被重用一样。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问题。并
不是所有真金都会发出光芒的,关键要看人们是把你埋在土里还是放在耀眼的柜台上。王阳明所创
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本文探讨王
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
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
以下,我们且先对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由来有个简单的认识。
一、王阳明哲学思想简介。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
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 "心学"的人少。
因为"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所以谈到"心学",我们不得不对"理学"先有一认识。说到朱熹的"理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1这一教条,认为它是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条精神枷锁。可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先要对"天理"与"人欲"有一大概的了解。
什么叫“天理”?《礼记?乐记》中说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
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
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
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这里提到了“人欲”是人
的七情六欲和各种物质欲望;天理是伦理道德、理性规范。《礼记》首先肯定人的欲望是一种自然
本性,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是可理解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予节制,人们就会
经不住外物的诱惑而发生各种悖逆、、伪诈之事,就会天下大乱。因此先王要用礼和乐来节制
人的欲望。在这一时期,对人的欲望只是提出了要节制。而到了宋明理学,对人的欲望就提出要灭
绝了。他们认为,人欲是恶的根源,天理是善的本源,只有“灭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
理”、”存天理”。在这方面,“理学”和“心学”意见是相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何为“格物”与“致知”?按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
物的认识”;“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
就会使认识陷于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朱熹主张“致知在格物”,通过“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来认识“天理”。而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
人的心中。提倡从自己內心中寻“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
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强调的是“格心”而非“格物”。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反对
朱熹的“先知后行”,要求人们“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不在学习之后,而在学习过程之中,知
和行共同前进,目的和过程相提并论,德行和知识内在统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
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王阳明强调,他平生讲学,重在“致良知”三个字,
教育人们将伦理道德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就可以“各
得其心”。王阳明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
“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把小
写的人变成了大写的人,从这方面讲,比朱熹的“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人情味。然而,
时期,王阳明的“心学”被冠以了唯心主义的标签而被打入冷宫。
二、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的。
1、王阳明的家庭背景对于其成长道路的影响。
过去我们批判遗传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后天形成的,实际上,怎么可能没有遗传?如果没有家
庭遗传,怎么会有千人千面,怎么会有人种的不同?当然,后天的努力是主要的,如果说后天的生
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的话,那么家庭环境就是人们童年所最早经历的生活环境,所以还是离不开
家庭。中国人论事论人都喜欢查家谱,无论一个人走得多远,家庭背景永远与其紧紧相随,形影不
离。的确,人们常说,产生一个富翁,只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要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几代人的
努力。这就是家庭对于人们的深刻影响。就让我们去看看王阳明这个精神贵族是怎样从其家庭背景
中脱颖而出的。
王阳明是在一个世代书香,却淡泊名利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王阳明的六祖王纲,与两个
弟弟在元末就文武双全,小有名气。王纲会筮法,会相面。但是却隐居山间,直至70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王纲的儿子王彦达用羊皮裹其父尸体
背回老家。"痛父以忠死",而朝廷待之太薄,遂终生隐居,给他的儿子与准留下先世遗书,说:"但勿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与准"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信奉儒家"遁世无闷"的信条,既不去参加科考,也逃避认何引荐。后来官府没办法逼他出山,就拘留了他的三个儿子,逼着他的二
儿子世杰当了领取"助学金"的秀才。王世杰即王阳明的曾祖,他勉强当了秀才后,赶上大考之年,
不愿进考场时被搜身而返回家乡。后来又把两次当贡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正如《王阳明大传》一
书作者周月亮所著:王阳明祖上"三代人耕读养气,不失'江左望族'的余风,已殊为可观。在明代流
氓政治的旋涡外,在世风日替的龌龊声浪之外,保持着'隐儒'风范,真有腐败权贵世家或单纯农商
家族所不具备的文化力量。"2 王世杰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天叙自幼受家庭影响,刚成年,就被浙东
浙西的大家族争着聘请当塾师,以授业、教育有方而名扬浙江。终于,王天叙培养出了一个状元儿
子王华和一名心学大师孙子王阳明。
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遗传给了王阳明"仁义和乐、与人交际亲切蔼然而尊严不可侵犯的个性,还
有敏捷练达的才智,处逆心顺的作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则遗传给了王阳明"生而警敏,读书过目不忘"的聪明大脑,以及"气质醇厚,坦坦自信,不立边幅,议论风生,由衷而发"的性格特征。还有"组织能力强,百务纷陈,应之如流;在危疑震荡之际,能卓然屹立"3的大丈夫气概。而上述这些
人性气息,我们从王阳明的品质特征和哲学思想里多少都能嗅出一些。
2、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从其曲折的生活阅历中升华出来的人生真实感悟。
家庭毕竟是家庭,不能代表个人。外因为你创造了好的条件,最后还要看人的内因是否起作用,
要看个人是否努力。以下,我们从王阳明的个人经历中探求一些他哲学思想的由来。
王阳明从小受家庭影响便学习刻苦,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天资聪颖,儒、释、道、诗书、兵法、骑射等各门学问无所不通,15岁时便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
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他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去贵州
偏僻山区的"龙场驿站",历经了几年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涯。
王阳明早期师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图穷竹子之理,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了一场。从此,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在龙场的缺衣少食、举
目无亲的贫困生活中,他的思想曾一度陷于绝望。但在苦思冥想之后的一天,他突然间大彻大悟,
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发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由
此创造了他的"心学"基础。他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而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次发配贵州,与他通行的人都在磨难中倒下了,可他
却在磨难中完成了他的"龙场悟道",思想上大获丰收。
三年后,王阳明走出贵州龙场,之后便一生在官场上游走。在担任地方官时,曾造福一方百姓;
在挂帅剿匪时累立奇功,曾大破宸濠之乱,平定江西匪乱。可是这些功业并没有给他带来吉祥,相
反,却遭人嫉妒与陷害,使他遭受了更多的磨难。晚年他奉旨去两广平定少数民族起事,胜利后返
回途中病逝于船上。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使我们想起了司马迁的那段最为精彩的人生总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列修。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 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加上"阳明发配贵州龙场,才有'心学'问世"?情况的确是这样,王阳明在仕途上不得
志,于是兴办书院,讲学不辍,不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如果他仕途坦荡,官居一品,还会有骇
世惊人的"心学"出现吗?磨难与打击犹如烈火锻造,是石料的,就会被焚碎;是真金的,就会越炼
愈坚,正所谓宝刀锋从磨砺出。
3、社会环境对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熏陶。
明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历经276年。而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位于明朝中期最为腐败,
最为黑暗的时期。正德皇帝昏庸无度,整天沉浸于声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权整个交到
了太监刘瑾手中。刘瑾利用手中的大权,专横跋扈,设立了历史上令人胆寒的东厂、西厂,专事迫
害忠良,镇压百姓。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堪,贤良志士遭受压制,奸臣贪
官小人得志。王阳明生活在这种时代,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也正因为如此,心学在乱世中产
生了。心学的产生,如慢慢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既照亮了个人的心,也照亮了社会。对于个人,人
们可以用内心的平和、无私来抵御外界的混浊,纷扰。对于社会,可用道德规范来抵御世俗的败坏。
因此说,心学的产生,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云聚,风气大开,"心学"思想立刻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三、王阳明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这样一种现象,治世兴理学,乱世兴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他在乱世之中历
经坎坷而悟出的任世间沧桑变幻,我自内心坦荡的处世精髓,人们自然可以从中寻到如何在世态
炎凉的社会环境之中寻内心平静,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武器。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不在
于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而是因为发现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如下的借鉴作用。
1、有助于社会兴利除弊、开放风气。
王阳明的心学教导人们破除心中贼,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和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一样,初衷主要是针对统治阶层,教育他们体恤民情和施仁政而提出的。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与理学在其初创阶
段都曾被统治阶层所禁。过了几十年后才被平反,并被统治阶层所宣扬。心学与理学之所以最终会
由禁到放,是因为心学与理学对于规范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尚的确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
当朝皇帝需要用其来教育他们的子孙继承人。历代王朝的改换门庭,已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使他们
认识到,要想保持他们的江山不变,就要用心学与理学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保证他们克制自
己的私欲,避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以免遭至覆灭之灾。第二,庞大的官僚体系,存在着贪污腐
败的先天机制,任这一机制发展下去,就会腐蚀掉其社会经济基础,致使其上层建筑的大厦坍塌。
因此,需要用心学与理学来克制官僚们的心中贼。第三,心学与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统治阶
层所利用,并加以修改,变成了克制百姓私欲的工具。在这方面,理学比心学更受统治阶层喜爱,
是因为理学中的许多教条更有被统治阶层利用的价值,与君主专制具有默契之处,成了用来"灭"小民的合理欲望的理论根据。而心学的特征讲求个人意志,讲求内心的独立反省,不利于统治阶层控
制百姓的思想,因此心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如理学。
我们今天宣扬王阳明的心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有利于培养政府官员的勤政爱民
思想,克服贪污腐败现象。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被质疑的地步。应该说,
越是古老的文化,便越是糟粕与精华共存,没有五四运动的去其糟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取其精华,
这是五四运动的功劳所在。然而,文化大革命,却将传统文化的更新变成了传统文化的玉石俱焚。
文化大革命中提倡的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等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将大众变成没有思想的听话机器,
为少数人的为所欲为扫清思想障碍。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从的专制统治中警醒过来,开始提倡
个性的解放,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是,却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也久禁不止。王阳明不仅宣扬他的心学,而且用身体力行来实现
他的"知行合一",在他为官的道路上,每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建立学堂、推行教化、整顿吏
治、兴利除弊、开放风气,被当地百姓奉若神明。他的这些行为,正是现今的政府官员所应学习的。
相对于朱子理学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更容易为当今社会所接受。
2、用"良知"来抵御当代社会的拜金主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了空前、极大的提高,
明朝东厂西厂海外华人从世界上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中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这种发展和进步。可是,很多人认为
今日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社会风气下降的现象。我们承认现今中国社会的社会风气
大有问题,但是不能简单地用"下降"一词一言以蔽之。所谓"下降",是以"上升"相比较而言的,当今社会的前期是时期,如果说今日社会风气下降,时期岂不成了上升了吗?那可是一段如
同塔利班社会一样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啊。因此应该说,当今社会的社会风气,已由时期的政
治至上转变成了经济至上,两种风气都是不好的。我们也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社会风气与经济建
设混淆一起一通乱批,难道我们不愿意我们的家庭过上富裕的生活吗?很多时候,经济发展是一柄
双刃剑,一方面是社会富足,一方面却是物欲横流,西方一些国家,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也曾走过
这样的道路。我们所要说的是,我们对文化大革命已经作了一场必要的矫枉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
枉。如今是到了再此矫枉,将社会风气转变到道德至上的轨道上来的时候了。道德至上,这可是儒
家文化所长期推崇的目标,也是世界上所有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目前中国社会所患的已不是个性解不解放,而是所患个性如脱缰的野马,私欲过于膨胀,和人们
对于金钱利益的过度追求。如今的中国,已无法享受历史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地大物博的美誉,有
限的自然资源已承载不下13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巨大物质需求。各种竭泽而渔似的野蛮开发,已使这片美丽的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害,沙漠蔓延、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现象任其发展下去,
将会贻害子孙,后患无穷。在汹涌的经济大潮之下,很多人被金钱迷住了双眼,各种道德沦丧、社
会犯罪事件接连发生,现在已真的到了限制人们私欲膨胀的时候了。一个没有精神信仰,道德标准
的社会,只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
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大有必要宣扬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去发掘心中的良知,用高尚的良知去克制无限的私欲,克服脑海里太多的"心中贼"。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信仰如同人的七情六欲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需求。大部分西方国
家信仰上帝,中国传统社会信仰佛、道,时期人们信仰领袖,而今很多人信仰金钱,这是拜金
主义猖行的最主要原因。王阳明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风俗之颓靡而不觉。"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更是有必要鼓吹王阳明的心学,教育人们以平常之心应对纷纭变幻的物质世界,用自己高尚的情
操破除"心中贼"。这将有利于上升民众的道德情操,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3、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大胆质疑,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
凡事皆有度,不能过度。无论什么事情,一旦被人们极端地推崇,就变成宗教了。人们崇拜领袖,一旦爱到极致,领袖就变成了神,一个可以在人世间为所欲为的神。人们尊唯物主义为唯一正确理
论,于是很多人在对唯物主义不求甚解的情况下,物质变信仰,金钱物质就成了人们日夜追求的唯
一目标。中国古代社会尊孔,于是孔孟之道便成了历代人们信奉的唯一信条,再有其他学说出现,
均都列入异端邪说。中国传统社会重视教育,于是家长们便将孩子们锁进书房,而不惜牺牲孩子的
童真快乐、社会交往、品德培养,乃至身体健康。从这些方面来看,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恰恰可以帮
助我们破除一些迷信,对世界、对人生有一更实际的认识。王阳明最早师从朱熹,可是他不盲从,
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一旦从他所信奉的理论中发现了问题,就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创立自己的新
理论。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这种不迷信,不极端,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精神。实际上,这世界从
来都是在否定再否定之中向前发展的,没有一种理论是永远正确的,就像没有一种社会是永远不变
的一样。社会改变了,理论也应随之向前发展,"通权达变,是孔子认可的最高境界。不能通权达变
就只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儒学在近代陷入困境就因为秉政的儒臣们失去了权道。"5
4、正确认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当今西方国家,学术自由,无所谓唯心与唯物,都是学术讨论,各研究各的。你是唯物论者,只
要你的学问有道理,唯心主义大师也会到你的讲台下洗耳恭听。倒是我们老是爱作茧自缚,把自己
陷于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声音的指导之下。这世界本来就是由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组成的。中
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已看到了这一点,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观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的对立统
一体组成的。从现实社会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从自己的那一角度解释世界,都有自己的独
到之处,也都有自己的欠缺之处。
王阳明过去被指为唯心主义而受到批判,可想而知,王阳明要是生活在时期,别说有心学产生,就是身体也无以生存。这是我们总也难以产生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大理论家的原因之一。我们
今天肯定王阳明的心学,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理论是为人类服务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