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年号:洪武
3、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
锦衣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大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大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小故事大道理:
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说明:特务机构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4、特点:
(1)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大权独揽实现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5、小结: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变化:
(1)内容的变化: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得录取。
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苏、皖两省科举乡试的考场,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2)文体的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故称“八股取士”。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3)局限性: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举子看榜图
此图描绘了科举考试后,考生看榜时的情景。有人欢喜有人愁。
3、影响:
明朝的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扼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概况: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2、具体表现: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可记忆为:两只米“玉米”老鼠“甘薯、马铃薯”长得像“向日葵”花“花生”朵。)
意义:这些农作物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有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市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3)商业: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
(4)小结:
【课本习题解答】
1、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2、69页课后活动1:
利: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弊: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3、67页问题思考: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68页材料研读:
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
5、69页课后活动2: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培养出来的人
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 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拓展延伸】
1、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2、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P68页最后自然段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材料: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明确: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
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3、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
【知识小结】
【练一练】
1.2000年10月,在江苏苏州出现了一家以“锦衣卫”命名的国有企业。很多人对这种命名提出尖锐批评。“锦衣卫”一词所反映 的实质是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
2.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诗经》         
B.四书五经 
C.《二十四史》     
D.八股文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使古代的文化遗产不被遗忘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4.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C.文章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     
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5、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明朝东厂西厂D.1402年
6、“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7、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