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略表——明清时期(战争前,近代前夜的中华文明)
明清时期:明(1368-1644年),清(1644-1840-191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农耕文明高度发展,并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政治
政治状况
兴亡
一、明朝:⑴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大明,年号洪武,都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   ⑵明亡: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①政治日益腐败,屡出昏君,奸臣弄权,宦官专权,尤其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其祸最烈,党羽遍天下,形成“阉党”,朝政混乱不堪,残酷迫害东林党人。②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起义:直接原因天灾不断,朝廷加派三饷  经过—1627年陕北王二起义揭开明末农民起义序幕,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响应。李自成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不久克西安,1644年建大顺政权,随后攻占北京,明亡。    二、清朝:⑴满洲的兴起和建国:①统一女真:原为东北建州女真,归奴儿干都司管辖,其首领努尔哈赫以赫图阿拉(辽宁新宾)为据点,武力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建八旗制度,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性质——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作用把松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严密有机体,对女真的统一,满族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③建国: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史称后金;誓师攻打明朝,占领东北七十余城,后从赫图阿拉迁都沈阳;后皇太极继位,继续对明攻势,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金为清,皇太极即金太宗。    ⑵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①清军入关:1644年,驻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占北京,接着顺治帝迁都北京。    ②统一全国:清军随后继续剿灭农民军,消灭明朝殘余势力(南明);1683年清军入台湾,将台湾纳入版图,至此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⑶清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政治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一)明朝强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⒈中央:⑴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借丞相胡惟庸谋反案,下令永远罢除职位。使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属于皇帝,并宣布成为定制。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造成事务繁多的弊端。  ⑵明成祖设置内阁。①设置: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有决策参与权,但无决策权。内阁权力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内阁有了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  ②评价a.内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即使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可依靠一班大臣和一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b. 强化了君主专制,内阁职权来源于皇帝,对君主的制约作用有限。成为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C.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d.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形成宦官专权乱政局面,使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朝时,中央设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负责侦查监视官吏和平民。厂卫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吏民,其特务遍布全国,用刑非常残酷。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厂卫特务机构成为控制官员、镇压人民的恐怖工具。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朱元璋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军使司、提刑按察司)为平行机构,分管一省的行政、军政、司法,三司互相牵制,分别对中央负责。习惯称“三司”所辖之地为“行省”或“省”。省下又设道、府、州、县。另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司进行管理。
(二)清朝强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⒈中央: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⑴背景a.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b.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C.雍正时用兵西北,防止泄漏军事机密。雍正帝始设军机房,后改称军机处。  ⑵成员: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军机大臣。  ⑶演变: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常设政务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⑷职能:不能统领百官,不能决策。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将皇帝诏令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手中。  ⑸特点:机构简单(简)、办事高效(速)、保密性强(密)。  ⑹实质: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⑺作用:一是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君主专制高度强化,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除设立军机处外,清朝制定法规章程,使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时有章可循,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⒉地方:⑴推行密折制度。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析奏事,加强了皇帝对方行政的控制。  ⑵实行督抚制清设总督、巡抚为省级最高长官,掌握各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布政、按察两使成为督、抚的属官。  ⑶清朝的边疆政策①背景:清朝康、雍、乾时期,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清朝重视边疆问题,努力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②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终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理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③措施:a.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相同。b.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重视;c.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开始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代雍正年间,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基本上完成。    ④影响:大大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    .明朝东厂西厂思想方面推行
⑴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⑵概况:清代的最突出,清代以乾隆时期为盛,有彭家屏图书案、沈德潜诗案等。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文化界万马齐喑
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影响:⒈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⒉消极影响:①绝对的君主制,容易出现决策失误。②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③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⑤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明朝的监察制度:⒈中央设立厂卫制度:明朝时,中央设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负责侦查监视官吏和平民。厂卫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吏民,其特务遍布全国,用刑非常残酷。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厂卫特务机构成为控制官员、镇压人民的恐怖工具。  ⒉地方:地方三司中的按察使司行使监察地方的权力。将全国划为12道(后为13道),派监察御史巡查地方,还派总督和巡抚巡行地方。  三、明清的科举制度僵化⑴明清科举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
①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②内容:命题范围限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中,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严格规定为“八股文”。 ③影响:阻碍社会进步,使明清封建社会变得更加腐化、停滞不前;严重摧残人才,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⑵废除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