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9月)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某学者研究孔子思想时,从新的史观出发,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适应政府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经济上有他的基础”。下列历史结论符合上述史观的是
A.周期性的治乱更替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规律
B.铁犁牛耕的使用影响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C.贞观之治的出现源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D.尊崇儒学是西汉大一统局面发展的根基
2.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A.    B.
C.    D.
3.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4.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
5.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6.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生之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④官僚政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对表理解正确的是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时间
江南
岭南
西北
华北
云贵
1843
7.4
7.0
4.9
4.2
4.0
1893
10.6
8.7
5.4
4.8
4.5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宗藩体制内容有三:中国不干涉藩属国内部事务,中国与藩属国交往实行“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藩属国的国家安全。下列条约冲击了宗藩体制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越南条款》④《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以下为1991年从唐朝金乡县主(李渊的孙女)与其丈夫合葬墓中出土的彩绘作品,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②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
③宽松开明的政治氛围④多元文化的交往交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1906年,康有为撰写《法国大革命记》等文,称:“孔子早明太平世之法,而必先以据乱世、升平世乃能致之,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逾越等级)”,主张“由专制而立宪而共和”。这表明康有为
①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②借助儒学宣传自身学说
③承认历史是进化的且有阶段性④与孙中山的政治目标完全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14.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5.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16.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
类别
1866~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个)
设立资本(元)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
轧花机制造
3
300
14
2520
缫丝机制造
1
400
9
5600
纺织、针织机修配
8
13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明朝东厂西厂
C.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
D.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17.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18.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
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
A.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C.中共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D.中共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19.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20.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