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格物”一词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后从中有所得,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王阳明格物,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在竹林中与竹对话,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后来龙场悟道,把平生所学全部用在了现实的实践中,从而得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外无物”,对外境事物的判断,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如何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解读出内在的本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钥匙,否则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牛顿“格”苹果而知“万有引力定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全息性,透过千变万化的外表外形,内在的规律只有一个,老子把它称为“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出来。
《黄帝阴符经》中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是再说人体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说到根本是心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一人的集约性意识,会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体的意识是合于天道的善良,那么此地也会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乾隆曾经训诫官吏:有的人到哪儿上任哪有灾害,可见是人出了问题。佛家的空性智慧谈到,五蕴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现,一念一世界。格物便是当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见,或许在启发,或许再告知,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
么样的事儿,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什么样的遇见。 理解格物,就必须理解致知,还必须做到诚意正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心无旁骛,我们就可能体会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会进入无知无欲的境界,就会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理解了格物就是本来无一物。
格,有推究,纠正的意思。李清照她父亲就叫李格非。物,泛指对物欲的追求。东方文化注重心灵的探究,不提倡往外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不太重视科技发展的原因。物欲追求的多了,必然心灵空虚。就像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极度发达,可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无所依托。中国人讲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心就是宇宙,和外部的宇宙并无分别。只有不断的反思,纠正内心的错误,减少内心的私欲,减少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追求。才能接近真理,就是所谓格物致知的道理。比如还有印度,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加极致。印度自古以来就有苦修的传统,在苦修这一方面,他们甚至做的很极端。不惜以摧残自己的肉体来追求内心的解脱。佛陀悟道之后,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走极端。他在雪山苦修了六年之后,确定开始走中道,开始正常吃饭饮食,最终悟到了终极的大道。
格物即是格心。心有杂质,心不能显,心不能格,那就以物显心,那就以物格心,格物即是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格心!那我们需要“格物”到何等地步?止于至善即可。何谓止于至善?《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这里的格思,可以理解为“神”的自然内外统一的一种“超级思考”。我们普通人,最好不要随便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妄自揣测“神”的“超级思考”的那种无上的境界。不得妄自揣测?那这不是堵死了我们一般人学习圣贤以求上进的可能吗?非也......脚踏实地,真实面对自己,真实审查自己,真实改正自己,内心时刻高悬圣人教化之理,内心时刻不忘为善去恶,内心时刻谨慎对待自己的一丁点恶,内心时刻善待自己的一丁点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格心了,这也就是格物了!所谓《大学》:格物、正心、诚意、致知,一以贯之,全在为善去恶四字当中。此即阳明先生指示我们普通学人的下手之处。我们一般学人,老老实实为善去恶,就是最正的入门心法,就是最简单易学的入门心法。我们普通人,最终能不能入得此门,学得此心法,全在自己肯不肯下苦功夫......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愿意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要明确理解格物,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词。如果这个话有点不懂的话,那么应该体会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的一篇课文。《察今》“”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
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样,这个格物致知就基本明白了,所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深刻的研究。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原为格物致知。胡适借助现代科学的兴起,将之比喻为科学方法,即作为种研究知识的方法来看待,同时,他也提到了王阳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格字本意是什么呢?宋儒解释为“至”,这是对的。先秦的至常见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极”,就是极限、最大的意思,如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以及庄子所说的至人;第二个意思是至某处,到某处,如庄子说的——今日适越而昔至,《管子》里的物至则应。格物致知,格字就是至,因为先秦的格字可训为至,《尚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章太炎说格训为“来”,也可以。因为至在先秦也可训为来字,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庄子的“今日适越而昔至”,其实庄子是引用惠施的话并做了调整,惠施说的是“今日适越而昔来”。又如物至则应,这个至也可以翻译为来。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身的方法,差别只在于现代人可以凭借诸多科学仪器研究事物更细致入微。宋人说的格物穷理,即类似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科学,又有哲学的意思,同时还有古代西方所说的实践(伦理实践)。哲学在被科学打败后,就放弃了知识领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