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相关
古琴简介
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丝桐,相传古琴只有五弦,周文王、周武王琴各加一根,故也称为文武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
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制式
已知的制式多达45种,后世仍新的制式及变种出现,此外例举常见的几种。
促尼式        灵机式          连珠式        伏羲式        凤势式
凤嗉式        正合式        落霞式        残雷式        神农式
         
梁鸾式      养和式      师旷式             
古琴记谱
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
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过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美学趣味与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异,也使古琴减字谱产生了种种变化,大致说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草创期──中唐
此期减字谱以曹柔为代表。它刚从文字谱中脱胎出来,与文字谱相比,有两大不同:明确区分“四指八法”,改变了文字谱食、中两指均可用抹或中、无名两指均可用?#93;的传统。将所有的指法、术语,取其偏旁,进行简化,组成新的谱字。其他方面,特别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声”指法,弦名称“宀”(宫)、“倽”(商)、“ ”(角),徽位名称“?”(少许)、“儚”(寸许)等,均与文字谱一样。因此,这种减字谱还是比较繁琐的。由于各琴家对同一谱字减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减字体系。
发展期──晚唐至两宋
此期减字谱可以晚唐陈拙、北宋成玉?为代表。其主要变化有三:一是有的术语进一步简化,如弦名改称“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声”指法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同类指法。如蠲即有叠蠲、背蠲、正蠲、反蠲、夹蠲之分。三是与日益强调“声韵”的要求相适应,左手指法得到了发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夹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广记》、明中叶《松弦馆琴谱》、清初《五知斋琴谱》与清末《琴学入门》各谱为代表。总的倾向是,右手“繁声”指法被单声指法所替代;各种术语进一步规范化,如徽位已统称几徽几分;左手指法得到发展;开始出现点板的要求。
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种,俗称“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实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绰)、氵(注)、上、下、佳佁(进复)、艮佁(退复)、弁(分开)等等。
  比如根据成公亮先生编订的《古琴指法简释》:
  有右手的其他指法:
  历。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蠲。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中国古典乐器
  轮。在同一弦上连续摘、剔、挑(速度视具体定),连续出三声。
  琐、长琐。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双弹。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左手的其他指法:
  浒。按弹得音后略微停顿,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谱中常写成“午上”, 上至何音位谱中会接着标示;另一说为上的幅度大至一个半音或一个半音以上,引上过程中不滞留者为浒。
  淌。常写成“ ”,即淌下,奏法与下相似,“淌”使“下”进行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准。
  往来。按弹得音后即连续绰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来数次。谱中不一定标出往来次数,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为常用。
  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名、徽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
等。其记写方法,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法),然后将谱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每个大字,一般用上半部代表左手各指所按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与右手所用指法。如略去上半部或仅有弦名而无右手指法,则表示左手徽位或右手指法均与前一谱字相同。小字旁注大都为前列大字的说明,或代表左手的走指音与带出音。这种记谱法对于保存传统的演奏技法,比较准确地表现古曲有其独到之处。
曲欣赏
较为普遍及传统的
秋风辞、良霄引、关山月、阳关三叠、平沙落雁、鸥鹭忘机、醉渔唱晚、
渔樵问答、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
 
音律
乐音体系中各音的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叫做音律精密制定乐音高度的方法叫做定律法
也叫律制不同的律制便产生了不同结构形式的音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采用各种各样的定律法来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高度其中主要的有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
五度相生律
根据分音列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作为生律要素而产生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
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构成五度相生律这便产生了五度相生律的七个基本音级
f c g d a e b
我国古代用三分损益法求得五度相生律即将发音体长度均分为三部分去其三分之一留
其三分之二为三分损一 产生比原音高纯五度的音将发音体长度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 产生比原音低纯四度的音以此法上下互生就构成了五度相生律又称三分律
我国古代记载五度相生律最早见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子· 地员篇欧洲最早用数学来研究
五度相生律的是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2 493)
纯律
在分音列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间加入第五分音构成和弦形式作为生律要素而产生的音律
即在纯五度之间加上大三度如此产生的音律即纯律这样便产生了纯律的七个基本音级
纯五度c g)                大三度c e
c——e——g                      g——b——d
纯五度g d             大三度g b  
 
十二平均律
将纯八度分为频率比值均等的十二半音的音律叫做十二平均律也叫等音程十二平均律
中最小的音高差别为半音两个相邻的半音为一个全音在基本音级之间E F B C 为半音C D D E F G G A A B 为全音
早在古代希腊便有人提出十二平均律但未能加以科学运算我国明朝朱载堉(1536 1611)
是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计算来订制十二平均律的伟大音乐家他在1584 年所著律学新说中提出了这种定律法但因历史条件所限这种定律没有得到应用的机会在欧洲法国音乐理论家美孙(1588 1648)1636 年所著的和声学一书中提出十二平均律的定律法比朱载堉约晚半个世纪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1685 1750)1722 年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借以表明十二平均律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从此十二平均律便盛行于欧洲平均律的运用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