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琴这一名称在不同时空当中具有不同的能指、所指和特指的概念内涵。本文将胡琴这一名称在近现代时空当中的概念内涵进行学术考量,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胡琴这一乐器名称的历史流变过程。
【关键词】胡琴;名称;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近代,胡琴这一名称特指的是弓拉弦鸣乐器。
1923年,仁和沈寄人所撰的《中國音樂指南》出版,其中记载:“今通行之胡琴。以紅木為柱。其長度自一尺六寸至二尺不一。柱之上端穿直孔。貫以二軸。分裏外二絃。以二軸綰之。腹用竹筒。綴以蛇皮。敷以松香。以竹弓張馬尾。納兩絃之間。軋之以發聲。總名胡琴。又名二胡。”②(图1)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琴为弓拉弦鸣乐器,有两根弦,且弓在弦内。
1928年,刘天华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发表《及说明》一文,其中写道:“‘二胡’又名‘南胡’,乃胡琴的一种……皮簧、梆子、高腔、滩簧、粤调、川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种离得了它……我这两曲用二胡发表。”③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琴为弓在两根弦之间的拉奏乐器,开始由多种民间音乐的伴奏及合奏乐器,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1934年,王光祈编写的《中國音樂史》出版,其中记载两种胡琴④,如图2、3所示:
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胡琴为两根弦的弓拉弦鸣乐器,包括弓在弦外和弓在弦内两类,属于蒙古乐器。
综上所述,近代胡琴特指的是弓拉弦鸣乐器,在形制上包括弓在弦外和弓在弦内两类。其中,以二胡为代表的弓在弦内拉奏的胡琴,在汉族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逐渐确立了独奏地位。
现代,胡琴专指弓在弦内的拉奏乐器。
专业典籍对胡琴一词的解释如下:
《辞海》:“胡琴 中国乐器名。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或四,木轸至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⑥
《二胡音乐词典》:“胡琴 中国古典乐器弓拉弦鸣乐器。木制,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面板置琴码架弦,琴杆上端设弦轴二至四,下端插入琴筒中,从弦轴到筒底张弦,弓张马尾夹于弦间。”⑦
根据上述三部典籍我们得知,胡琴特指的是弓在弦内的弓拉弦鳴乐器。
还有一些词典对此给予了不同的释义,如: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胡琴 蒙古族拉弦乐器。即马头琴。”⑧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其一,20世纪初,确定此乐器的名称为马头琴,并沿用至今。⑨其二,现代大多专业音乐类典籍,如《中国音乐词典》⑩、《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国乐器博物馆》 等,皆把马头琴列为独立条目。因此,至多是近代以前,在形制上诸如马头琴的此类弓在弦外拉奏的丝弦乐器属于胡琴。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胡琴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 这种说法不够具体。根据上述《中国音乐词典》、《二胡音乐词典》等音乐类典籍,以及胡琴名称的实际使用状况,胡琴不但是擦奏弦鸣乐器,而且是弓在弦内的拉奏乐器。
综上所述,现代胡琴特指的是弓在弦内,且用马尾弓拉奏的丝弦乐器。
胡琴这一名称自文献记载最早的唐代至近现代,其历史流变状况如下表所示。
近代,胡琴这一名称特指的是弓拉弦鸣乐器;时至现代,该名称的概念范围进一步缩小,专指弓在弦内的拉奏乐器。胡琴这类乐器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做出调整,体现出鲜明的变异性特征,这正是胡琴文化的表证,反映出胡、汉文化由浅入深的融合过程。同时,胡琴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特征凝聚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精华。胡琴文化是胡、汉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更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相互吸纳、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结晶。这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汇与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走向与发展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注释:
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二胡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②仁和沈寄人《中國音樂指南》记载:“一 胡琴圖考 胡琴本我國樂器之一。因名胡。遂
有指為出自胡中者。稽諸古典。亦無正確可考。惟據文獻通考。載唐文宗朝女伶鄭中丞。善彈胡琴。則彈而非拉。是唐時又為一種矣。又清笳吹樂所用。亦名胡琴。刳木為體。形如琵琶。方柄龍首。與通常胡琴迥異。又番部合奏樂所用。則形略相似。然槽用桐木。亦與通常胡琴冒蛇皮者異。蓋其名雖同。而其制各不同也。按古時中樂。既有胡琴之名。此器或非胡中所入。蓋數千年沿革而下。安知歷代不有音樂家逐漸改製。譬如今年盛行之京胡。明係近代創製。今雖無從查考製者姓氏。要亦不外胡琴之變相。豈亦得以其有胡字。而指之為胡人物耶。由此觀之。足徵非實。惜古時音樂家不重傳記。以致沿革以下。歷代之變易。無從稽考為可憾耳。今通行之胡琴。以紅木為柱。其長度自一尺六寸至二尺不一。柱之上端穿直孔。貫以二軸。分裏外二絃。以二軸綰之。腹用竹筒。綴以蛇皮。敷以松香。以竹弓張馬尾。納兩絃之間。軋之以發聲。總名胡琴。又名二胡。又有同式而用四絃者。名為四絃。茲附圖式如下。說明 其第一準子(即軸)為外絃。大概以子絃出之。第二準子為裡絃。大概用中絃出之。音位列後。”参见仁和沈寄人《中國音樂指南》,上海: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十二年,第37-38页。
③刘天华《及说明》:“‘二胡’又名‘南胡’,乃胡琴的一种。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故自
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环顾国内:皮簧、梆子、高腔、滩簧、粤调、川调、汉调,以及各地小曲,丝竹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种离得了它……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胡琴当然不能算做一件最完美的乐器,但也不如一般鄙视它的人想象之甚……我这两曲用二胡发表……幸勿谓我偏爱胡琴……胡琴上有所谓‘三把’演奏法……实则胡琴上分三把,是很不精密的,并且不能尽其所长……在Violin上用D、A两弦代替胡琴,也可以试拉一下。”参见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1927)第二辑》,1959年,第293-295页。
④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记载:“61胡琴,蒙古樂器,附圖見皇朝禮樂圖式卷九。”“62胡琴,蒙古樂器亦稱爲胡琴,附圖見皇朝禮樂圖式卷九。”
⑤《中国音乐词典》记载:“胡琴 ①唐、宋时期,泛指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乐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②拉弦乐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自作《凯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又《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
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现在民间通称的胡琴,是琴杆上部设有木轸,下部有琴筒,蒙蛇皮、蟒皮、薄木板、筍壳等做共鸣膜。膜上置马,左手按弦,右手持马尾弓拉奏的乐器。明末以来,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类乐器已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把构造与上述相似的乐器称为胡琴,如布依族的胡琴和彝族的胡琴等。”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159页。
⑥《辞海》记载:“胡琴 中国乐器名。唐宋时,凡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拨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元时用于宴樂。《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或四,木轸至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4065页。
⑦《二胡音乐词典》记载:“胡琴 弓拉弦鸣乐器。木制,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面
板置琴码架弦,琴杆上端设弦轴二至四,下端插入琴筒中,从弦轴到筒底张弦,弓张马尾夹于弦间。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形制。在唐宋时,由北方和西方传入的、各族的所有拨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都统称为胡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有‘马尾胡琴随汉车’之句。”参见赵寒阳,刘爱明:《二胡音乐词典》,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