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抒博
【摘 要】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后,中国冰上运动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国家为冰上运动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民间投资参与积极,赛事发展如火如荼.但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存在着冰场盈利能力较弱、装备制造业发展落后、专业人才稀缺、赛事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通过提高冰场经营管理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冰上运动品牌赛事、普及冰上运动等措施,能够促进中国冰上运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名称】《冰雪运动》
【年(卷),期】2017(039)005
【总页数】5页(P71-75)
【关键词】冰上运动;冬奥会;制约因素
【作 者】蒋抒博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0.052
1 引言
冰上运动是人们借助冰刀或其他器材,在天然或人工冰场上进行的体育运动。它主要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和冰壶等运动。冰上运动产业是一个涉及运动、旅游、装备制造、竞技赛事等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冰场经营是冰上运动产业的核心产业,包括冰场规划、设计、建设、运动赛事等一系列活动;冰场设施、设备与器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可以看作冰场经营的上游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可以看作下游产业,如滑冰人员的培训,装备的购买和租赁、赛事的资讯和门票等。中国冰上运动产业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本文在梳理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特征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而提出具
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2 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期(建国后~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的冰上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就已经有关于滑冰的记载,清代“冰嬉”成为皇家冬季重要的娱乐项目[1]。民国时期冰上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大连、天津等地区滑冰运动在普通民众中开始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冰上运动迅速发展,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开始铺建人工冰场,东北地区曾经开展过“百万众大上冰”活动,众参与规模逐年增大。改革开放后,中国冰上运动开始萧条。在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人工冰场缺乏运营资金,几乎全部关停,大众冬季体育运动受到了严重制约。
2.1.2 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1999年)
为了普及冬季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北冰南展”的发展规划,鼓励各地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展冰上运动[2]。1992年中国获得首枚奥运奖牌,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众冰上运动的热情。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开始建设室内滑冰馆,冰上运动逐渐兴起。商业冰场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重要特征。1999年,国贸溜冰场开创了中国“商场+冰场”模式,同一时期还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滑冰俱乐部。此后,中国冰上运动产业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2.1.3 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冰上运动产业快速发展,商业冰场的数量不断增加,“商场+冰场”模式由北京拓展到中国南方一二线城市。2003年,黑龙江省启动“冰雪体育长廊”计划,成为国家冰雪运动的重要基地,为中国冰雪人才的培养做重大的贡献。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北冰南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北冰南展西扩”计划,将西北地区以及南方地区纳入冰雪运动的发展战略中。这一时期,冰面面积不断扩大,冰场配套更加完善,冰场的建设更加专业,冰场的运营管理也逐步完善,国产的制冰设备成为市场的主流。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冰上项目在冬奥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自2002年中国获得第一块冬奥会金牌以来,截至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共累计获得12枚金牌。其中11枚金牌来自冰上运动。2003年中国室内冰场只有21家,2016年底中国室内冰场达到188家。中国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冰雪产业发展,预期到2022年,中国滑冰馆数量将超过650座,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将超过3亿人。
2.2 冰上运动产业区域发展特征
2.2.1 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丰富,商业化水平低下
东北地区是中国冰雪资源最为充足的地区,这里拥有丰富的冰雪文化,冰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中国冰雪运动众基础最好的区域。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是中国冰上运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也是中国冰雪赛事的主要举办地[3]。然而东北地区冰上运动产业商业化程度相对落后,冰上运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品牌化程度低,一些高端产品对国外依赖性强。2016年东北地区共有36家室内冰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修建,商业冰场发展缓慢。
2.2.2 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运营模式成熟
华北地区的冰上运动历史悠久,“冰嬉”作为皇室的冬季娱乐项目,在民间打下良好的众基础。与东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的冰雪资源并不富足,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
内消费者消费意愿较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冰雪产业重要的客源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极大提高了众参与冰上运动的热情,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消费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华北地区市场定位精准,围绕以北京为中心的客源进行开发,进一步细分目标市场。这种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基础的开发模式,使得华北地区冰场商业化程度较高,冰上运动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运营模式较成熟,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较高。北京是中国冰上运动发展最为完善的地区,室内冰场数量24家[4],居全国首位,冰球、冰壶等运动开展较好。
2.2.3 西北地区:受地域限制发展缓慢
西北地区冰雪资源比较丰富,第13届冬运会的举办标志着国家冬季运动“西拓”战略的成功实施。然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众对冰上运动的消费意愿较弱,冰上运动项目场地严重缺乏,加上地域偏远,严重制约着冰上运动的发展。即使是西北地区冰雪产业发展最快的新疆,目前仅有室内冰场5家,比赛项目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中国冬奥会金牌获得者
2.2.4 南方地区: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冰上运动产业发展迅速
南方地区冰雪资源稀缺,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民众对冰雪运动有较高的需求。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于经济、制造、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的南方区域而言,是发展冰上运动产业的良好时机。近年来,南方地区室内冰雪场馆逐渐兴起,东南沿海地区室内冰场数量达到67家,占中国总数的35.6%,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的室内冰场数量都居于全国前列。
2.3 宏观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冰上运动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冰雪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以京津冀为引领,以东北三省提升发展为基础,发挥西北、华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带动南方地区协同发展,最终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冰上运动场馆数量达到650座的目标。《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提出推进冰雪运动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此外,北京、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区也出台了推动冰雪产业发展、普及冰雪运动的相关文件。
2.4 民间资本参与度
从冰场属性来看,政府和企业是中国冰场的主要所有者。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室内冰场数量有188家,其中由政府拨款建设的冰场为32家,占据市场份额的17.02%。政府所有的冰场专业性较强,场地规格较高,能够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大赛,平时是运动员的训练基地,部分时间对公众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和上海等地区。
由民间资本投入的室内商业冰场目前为156家,占据市场总数的82.98%。商业冰场主要分布于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业街、体育馆等场所内,开展滑冰、冰球等冰上项目。目前“商场+冰场”是商业冰场的主要运营方式,中国共有128家商场内冰场,占室内冰场总量的68%。从地域分布来看,商场内冰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经济发达地区。独立冰场是商业冰场另一种重要形式,主要由俱乐部建立,以花样滑冰、冰球为主要项目,主要经营方向是青少年的培训教育。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近年来商业冰场硬件设施日益完善。除积极承办赛事、组织运动员参加冰上运动比赛之外,还不断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如举行冰上婚礼、冰上演出等丰富活动,试图以更全面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许多冰场与大中小学进行合作,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
2.5 冰上赛事
2016年,中国共举办了189项冰上运动赛事,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和新疆等地区。国内冰上赛事的主办方主要有政府机构、企业和体育协会组织。其中政府机构主办了150场赛事,占国内冰上运动赛事总数的79.4%,企业组织了24场的赛事,占总数的12.7%,协会组织了21场赛事,占11.1%(部分赛事为联合举办)。目前政府机构是国内冰上赛事的主要发起者,企业重点关注的是青少年冰上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是主办国内冰上运动赛事最多的官方机构,占2016年国内冰上赛事总量的比例为24.9%。
冰上赛事包括大众性冰上赛事和专业竞技性冰上赛事两种。2016年,冰上运动爱好者参与的大众性赛事达到112场,占国内赛事的59.3%;由专业运动员参加的竞技性赛事为77场,占国内赛事的40.7%。在具体项目上,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占全国比赛比例分别为34.9%、23.8%、12.7%、11.1%和9.5%,非冬奥项目比赛占8%[4]。总体看来,中国冰上赛事呈现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大众冰上赛事为主体,参赛人员多样化、比赛项目多类别、主办单位多元化等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