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 )
C. 励精图治,注重节俭 D.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灭掉陈,使得南北重归统一,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节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BC符合隋文帝的措施;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D项不是隋文帝的措施,是秦始皇的措施,所以答案选D。
2. 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任李林甫为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李林甫为相的是唐玄宗,不是唐太宗,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都是唐太宗的措施,所以答案选A。
3.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根据“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可知,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可以看出,科举制不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
A. 玄奘西行 B.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C. 唐蕃和亲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冲突;B项是民族之间的对抗;C项是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符合题干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内容,所以答案选C。
5.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
A. 玄奘 B. 鉴真 C. 刘邦 D. 李时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6.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7.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 )
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 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大宋皇帝”“契丹皇帝”的信息判断此盟约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辨析备选项ABC都属于澶渊之盟的内容,D项错误,它是宋金议和后划定的界线。所以答案选D。
8. 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②表述错误,排除。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9. 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 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 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不是隋唐时期流行的,B项不正确,ACD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B。
10. “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 。”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
隋朝皇帝列表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答案】C
.11. 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 澶渊之盟 宣政院 行省制度
B.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行省制度
C. 达赖 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
D. 大都 中书省 伊犁将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盟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是明清时期的官职,由此排除ACD,所以答案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元朝”,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
宣政院、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都是元朝时期设置的措施,其他的都可以排除。
12. 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和“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BD与印刷书籍无关,所以答案选C。
13. 下图为我国古代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 唐朝和谐
C. 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 明清工商业繁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瓦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丰富,所以答案选C。
14.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政是秦朝的皇帝,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赵匡胤是宋朝的皇帝,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所以答案选C。
15.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右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
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 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 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
D.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的,不是秦朝时期修建的,A项不正确;长城是明朝时期修建的,不是清朝时期,B项不正确;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C项不正确;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充分掌握四个选项中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的相关基础知识,结合选项的说法来判断是否正确,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
16. 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
A. 宣政院、伊犁将军 B. 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 宣政院、驻藏大臣 D. 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古我国就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故答案C是正确的。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7.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强化
【答案】D
【解析】从题干图片可知,大臣与皇帝议论国事从坐到站最后到跪,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在逐渐加强,与生活习惯无关,君臣礼仪的变化与封建制度完善无关,从坐到跪的不平等的君臣礼仪不是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