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姓名 | 朱培 | 所在学校 | 清华附中 | |||
授课课题 | ||||||
学段及学科 | 七年级下 历史 | |||||
学习方式 | 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 | |||||
授课内容 |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尤其是唐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融洽,对外开放与交流活跃,文化走向繁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顺应了时代潮流,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理解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同时,理解唐太宗也是理解唐朝历史的一把钥匙。分析评价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既可以对隋唐政治、经济、做总结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课引导学生分析唐太宗这个中国古代君主所处的历史环境、他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措施,了解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习对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 |||||
教学特 | 教学特:用已有历史知识结合补充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指导思想:本课是在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以后的一节人物评价课。旨在引导初一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通过纵向的比较,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向,通过横向的比较,发现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历史情景,更加全面地认识唐太宗和唐初的历史。同时,渗透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准人物的地位、理解人物的历史作用。 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问题驱动,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补充必要的史料,既梳理、巩固已有的知识,又通过分析、思考、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 |||||
教学背景分析 | 学生情况:1.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关于隋朝和唐朝的历史。初一学生对具体历史故事的印象深刻,但对历史事实的全面把握能力不足。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历史概念。 2.能力方面,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他们喜欢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杰出的君主”这样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还有待提高。 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学情调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利用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技术准备:1.对学生问题和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 2.多媒体课件《唐太宗》的制作。 3.关于唐太宗评价的有关资料。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对唐太宗治国思想及其措施的分析,加深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归纳教材上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及提供的新史料,学习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归纳唐太宗的功绩,认识唐太宗在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初步体验如何实事求是地、发展地看问题。 | |||||
教学重点 | 探索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 |||||
教学难点 | 探索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技术应用 | 时间安排 | |
导入新课 | 开学以来,我们学习了四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隋朝的隋炀帝、唐朝的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出示图片。他们四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跨越了从隋末至唐初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由隋末乱世走向唐朝盛世的历史。而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由乱世到盛世发展过程当中的关键人物。 唐朝初年的社会状况如何?出示材料:唐初社会经济凋弊,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提问:材料中有哪些关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历史信息? 归纳:由于战争和连年灾荒,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政局不稳,在社会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他是如何使国家步入正轨、走向繁荣的?这节课我们就以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为切入点来认识这位历史人物。 | 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和唐太宗这位人物的历史定位。 理解唐太宗即位时的社会状况,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国家面临艰难的处境,希望了解唐太宗是如何把唐朝带入盛世的。 | 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明确定位,进入学习状态 | PPT展示图片 PPT展示文字材料 | 3分钟 | |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和治国思想 | 前面我们做了一个历史学情调查,从中看出,同学们对这位君主很感兴趣,在调查问卷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就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一些材料,一起来解答其中几个问题,认识唐太宗。 板书:一吸取隋亡教训和治国思想 富强的隋朝短命而亡,唐太宗经历了隋亡的过程,他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他的大臣是如何分析隋朝灭亡的? 出示材料: “彼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 (《贞观政要》) 提问:唐太宗从隋朝灭亡当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归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看到,隋炀帝聚敛民间财富,滥用民力,阻断言路,矛盾尖锐,爆发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的迅速灭亡。 出示材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提问: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百姓既可以支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的统治。唐太宗充分意识到百姓力量的强大。 (出示材料):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贞观政要》) 提问: 唐太宗得出的为君的道理是什么? 归纳:做君主的道理,首先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民心了,才会有国家的存在和君主的统治地位。(提示: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是什么?) | 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思考并回答:隋末,虽然国家富强,但隋炀帝为实现自己的想法,驱使天下百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索取百姓钱物,无休止地征发兵役、徭役,大臣的意见他根本不听。 预设方案: 说明人民的力量可以推翻君主的统治。 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看到,君主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 了解治国思想及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来自隋末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给他的震撼,为维护统治,必须让百姓安居生存。 | PPT展示文字材料 | 5分钟 | |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 古人云:“听其言,观其行”。“唐太宗是怎样使国家从乱世走向盛世的?”隋朝皇帝列表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板书:二、治国措施 老师提出要求: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唐太宗的许多事情,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是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全班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从课本表格中一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给出表中的内容 提问:你认为这些措施是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说说为什么?(提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怎样通过他的治国措施体现出来的?) 过渡:在唐太宗的各项治国措施中,同学对唐太宗的“用人”比较关注(就表格中用人这个问题适当展开讨论)。 (列表,“官员及其被选用的途径”,提示学生:选官制度?马周和魏征?)提问:请同学们想想,唐太宗是怎样选拔官员的?有哪几种方法?选官标准是什么? 归纳:唐太宗用人既有选拔制度,又有破格提拔,科举制等方法,以此选拔有用人才。他既用以前的亲信旧臣,也用以前政敌的部下;既用贵族,也用平民;用少数民族将领;也用原来农民起义的将领。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要用各种方法选拔人才?他是怎么想的? 老师归纳:唐太宗把任用各级官吏的大权统归朝廷,由皇帝亲自任命,用来自不同阶层、观点不同的优秀人才为官,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有利于政权的稳定(英雄无用武之地会如何?);同时,这些人会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很多真知灼见,有利于政治革新,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过渡:有才能的人当了大臣,不见得就一定发表意见,皇帝高高在上,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谁都怕惹恼皇帝,引来杀身之祸。 (学生提出的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在大臣当朝提出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克制怒火?” 让我们看看唐太宗是怎么想的? 出示材料:“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提示学生:可以知谁的得失?唐太宗所说的对正直大臣“阴诛显戮”的皇帝最有可能是谁?他的反面教员是谁?隋炀帝杀敢于直言的大臣的后果是什么?唐太宗怎么就能抑制怒火呢? 老师归纳:唐太宗知道,皇帝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周全,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听取忠臣的意见。但由于地位的差异,他的一个表情、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大臣们提意见的积极性,所以他要抑制怒火,和颜悦,创造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意见。如果大臣们都讲真话,皇帝就能听到不同意见,减少政令和决策的失误,使国家长治久安,皇帝本人的地位也会更加稳固。 在唐太宗鼓励下,大臣进谏蔚然成风,仅魏征进谏就有二百多次。唐太宗集思广益,达到了君臣共治的效果。“兼听则明”,唐太宗不愧一代明君。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纳谏,减轻了百姓负担—— | 看书,全班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从课本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各组回答问题 预设方案: 科举选官可以让下层的人进入统治阶级,进行有利于百姓的改革或推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减轻赋役负担,老百姓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生产,交税少,就可以积累更多,就可以丰衣足食;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战争,就减少了百姓的兵役徭役负担,让百姓有和平的环境进行生产。 预设方案: 用人的标准是有德、有才,凡是有德有才的人,不论他的身份,用各种方法选用。 思考并回答:政权稳定;扩大统治的基础;不同阶层的人会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预设1:减少决策的偏差:隋炀帝杀大臣,敢于说真话的大臣越来越少。结果隋朝迅速灭亡。 预设2:为了百姓考虑:因为正直的大臣会从百姓角度考虑问题,提出建议,唐太宗有什么错误,能尽早知道并且改正。 预设3:鼓励大臣讲真话:唐太宗的一言一行,大臣们都在注视,如果他因为大臣直言就杀大臣或者发怒,那么大臣们就可能畏惧他,不敢给他出主意,就可能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 | 了解治国思想与治国措施之间的关系;了解各项措施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措施分别如何体现治国思想。 | PPT展示空表格;显示表格中的内容; 利用表格当中的超级链接,重点展开用人的内容。 | 18分钟 | |
唐太宗治国的成效 | “唐太宗治国措施有什么成效?”他的政策对后代的影响? 出示材料: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老师归纳: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治安状况良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实现了由乱世到治世的转变,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 思考并回答: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的措施方面有很多与唐太宗一样,基本沿袭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措施。 | 理解唐太宗在历史上的作用 | PPT展示文字材料 | 3分钟 | |
唐太宗统治后期的变化 | 唐太宗统治后期在政策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板书:三、唐太宗统治后期的变化 唐太宗统治初期,想重修毁于战火的乾元殿,但大臣张玄素认为这样做会耗费民力,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唐太宗听取了他的建议。但是,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待征发徭役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材料:(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 ,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提问:贞观十一年和贞观初年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老师引导:结合前面的材料想一想,唐太宗为百姓着想、虚心纳谏的出发点是什么?(防止重蹈隋的覆辙,维护统治。) 当马周给他意见后,他表示接受。 | 预设方案: 徭役增多了。 贞观前期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大体已经完成,社会,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唐太宗自己也是地位越来越稳固,没有必要像刚开始那样谨慎小心,于是滋生了自满情绪。 作为专制君主,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唐太宗后期统治不如前期。 | 了解唐太宗调整政策的实质、历史局限性 | PPT展示文字材料 | 6分钟 | |
评价人物的方法:以唐太宗为例 |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请问,以上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唐太宗? 这是否是全面的唐太宗? 认识唐太宗还有没有其他的视角?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学者是怎样评价唐太宗的(出示材料):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已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戈直(元朝)《贞观政要题辞》 提问:元朝人戈直认为唐太宗做的不好的方面是什么?做的好的方面是什么?他对唐太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归纳:戈直指出了唐太宗的不足,认为唐太宗主要的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总体上给予肯定的评价。体现出古代学者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当代学者对唐太宗大多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不同的观点: “贞观之治”的盛誉实际上主要集中在贞观前期。贞观前期与隋末战乱对比明显的“治”。 另外,史书中对唐太宗的评价几乎是一致地赞扬褒奖。这是什么原因呢?(展示观点) 唐太宗干预史官工作, 他要求看起居注,公然对史官说,“望史官宜不书吾恶”,造成了对“贞观之治”的过分美化。 提示:材料1提示了不同的视角,把唐太宗统治看作是唐高祖政策的延续,由这个思路进行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材料2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唐太宗打破了史官“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记述唐太宗时代历史的《旧唐书》和《贞观之治》中对唐太宗的记载作了隐恶扬善的处理,使得史料失真,影响了后人对唐太宗的评价。由这个思路进行研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归纳,并板书: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想法和做法,取得一定的成效,认识历史问题需要回到当时的情景中,这叫“历史地”看问题;尽量选取“真实”的材料认识历史事物,这叫“客观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其优点,又看到其不足,同时又能将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定位,这叫“全面地”看问题。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的一系列治国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治国成效显著,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他顺应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唐朝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 预设1:有作为的皇帝——贞观之治。 预设2:善于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预设3:用人纳谏方面比历史上其他皇帝出。 预设1: 玄武门之变,逼父、杀兄,不忠不孝。 预设2: 后期不如前期,对百姓的剥削加重。 预设: 缺点是逼父杀兄、不忠不孝。优点是纳谏、爱民。总体评价是肯定的。 预设1: 他之所以提出“存百姓”,是要避免百姓的反抗,维护统治; 预设2: 在他统治时期,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并不是很好。 预设: 贞观之治并不是唐太宗一人的功劳。 预设: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被认为夸大了。 预设1: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是主流。应该从历史功绩来判断历史人物的得失。 预设2: 如果正史对唐太宗过分夸大,那么如果他有重大错误,至少民间野史也会有记载。没有记载就说明史书的记载大体上是准确的。 预设3: 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的骄傲情绪是正常的,只要不是很过分就还是个好皇帝。 | 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历史地评价唐太宗 | PPT展示文字材料 | 6分钟 | |
课堂小结 | 本课总结: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客观、全面地看问题也是我们认识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古今中外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观察、评价这些历史人物。 | |||||
作业 | 请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唐太宗》,要求:论点鲜明,论从史出,论证清楚。 | |||||
评价唐太宗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4-11-22 09:4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