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晚上
这个曲是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50年前,即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隆重举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首次与外国友人见面。在此一年前,这首歌曾在苏联广播电台播放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最初根本没指望这首歌能得到认可,他完全没有想到它竟一举获得一等奖和大金质奖章奖。
半年之后,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带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来到了巴西,在容纳10万人的著名的马拉卡娜运动场内,人声鼎沸,高潮迭起。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巴西人的心。
圣彼得堡作曲家科尔克尔当年与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很要好,至今科尔
克尔仍认为索是他的良师益友。
据科尔克尔回忆,卫国战争期间,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一共创作了90多首歌曲。在前线、在地下掩体、在露天演唱会上,他为战士们演唱自己的作品,深受战士的喜爱和欢迎。他只要在钢琴前坐下,张开自己作曲家的歌喉,歌曲一下子就能在全国传唱,成为最流行的歌曲。
战争期间,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还被吸收参加了苏联元帅俱乐部。俱乐部里有著名的苏联元帅朱可夫、科涅夫、瓦西列夫斯基、马里诺夫斯基等。朱可夫元帅授予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一个非正式的称号:音乐元帅。人们说,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之所以被吸收到元帅俱乐部,是因为他的歌曲同迫击炮
和“卡秋莎”火箭炮一样威力无比!苏联红军战士就是唱着他的歌曲去参加战斗的.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是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扫园子工人的家庭。父亲会拉手风琴,母亲是唱民歌的好手,哥哥也都喜欢弹弹唱唱,所以瓦西里七八岁时便能把听来的歌曲用吉他和曼陀林流利地弹奏了。大楼里有一家小电影院,那里有一架钢琴,瓦西里在课余经常去帮放映师整理影片胶卷,放映师也因此允许瓦西里弹一会儿钢琴。瓦西里无师自通,仅*自己的听觉,很快学会了演奏一些曲子,并且成了学校晚会上不可缺少的小钢琴家。十月革命后,索洛维约夫一家从阴暗的地窖里搬到了一座有钢琴的宽敞的住宅里。十岁的瓦西里也开始跟一位女教师正式学习钢琴。中学毕业以后,瓦西里先后在好几处俱乐部和文化馆工作过。这位十六七岁的少年经常随着舞台上剧情的发展进行即兴伴奏,充分显露了他的才华。l929年,瓦西里考取了列宁格勒的中央音乐专科学校。两年后他转入音乐学院作曲系,于1936年毕业。卫国战争期间,他曾先后在战地流动剧院“海鹰”以及波罗的海舰队的演员小组担任艺术指导。从1948年起担任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的主席。他荣膺了“苏联人民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称号。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擅长于写抒情歌曲和诙谐歌曲。他的进行曲数量不多,但也丝毫不见得逊。他一生曾为四十多部影片配乐(自然少不了电影插曲),并创作了四百来首各
种样式、各种风格的歌曲。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除《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外,还有《海港之夜》、《春天来到了我们战场》、《共青团员之歌》和《出发》等。
关于这首名曲,有过许多不平凡而有趣的经历。1956年,当时苏联正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电影厂邀请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影片配乐。作曲家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
歌曲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点,但富有变化。虽然是短短的一首小歌,却处处显示出这位大师的匠心来:他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四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四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一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据马都索夫斯基回忆说:当初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还是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莫斯科举行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直
到开幕前的两个月,联欢节筹委会才决定选送这首并非为联欢节而作的、当时在苏联却已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去参加联欢节歌曲大赛,果然,它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
1959年,苏联设立以“列宁”命名的最高荣誉奖,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五首歌曲荣获首届列宁文艺奖。直到苏联解体为止,以歌曲作品而获此殊荣的,除了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还没有第二个人。
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是美国青年钢琴家范·克莱本。他在告别音乐会上激动地弹奏起这一乐曲,全场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听众们都站起来齐声高唱。克莱本回国后举行音乐会时,还把这首歌作为常演曲目。1962年,肯尼·鲍尔用英语录唱的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曼·库尔蒂斯填词,取名《莫斯科之夜》)成了美国当年的畅销唱片,要知道在“冷战”期间,美国几乎是从不介绍苏联歌曲的。法国作曲家兼歌手弗朗西斯·雷马克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法语歌词,取名《春天的铃兰》,在法国唱红一时。苏联的“若克”歌舞团在巴西访问演出,演唱巴西的《桑巴》,全场观众高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回报。骑着阿拉伯快马的撒哈拉骑手用最稀有的豪萨语唱着这首歌来到尼日利亚。这类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芬兰、几内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曲。
这首抒情歌曲近半个世纪来所以具有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上的成功。当时的苏联评论界认为:“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借另一种形式、以新的面貌出现。”歌曲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曲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这首歌曲最初是1956年上映的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中四首插曲之一。后来在电台里播放,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曲作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以广泛流传的秘密也正在于此。
曲作家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列宁文艺奖(1959)、苏联人民艺术家(1967)和苏联国家文艺奖(1943、1947)获得者。他生于彼得堡一个扫园子的工人之家。1929——1931年就学于列宁格勒中央音乐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使他荣获全民声誉的是卫国战争期间的《海港之夜》,而他最光辉的作品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和《如果是全球年轻人》(1957),这两首歌传遍了全世界。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早期的作品真挚、纯朴,战时则略带忧伤,战后又转向开朗、乐观和幽默;60年代后
显得深沉、成熟而感情细腻。
据新华社莫斯科2008年2月25日电(记者赵嘉麟) 据俄塔社25日报道,苏联人民演员、歌
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原唱者弗拉基米尔·特罗申当天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1岁。特罗申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语歌词
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生前长期在莫斯科契诃夫模范艺术剧院从事
戏剧表演,因其艺术造诣精深曾获斯大林奖金,但他在俄罗斯家喻户晓是因为第一个演唱了
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由米哈伊尔·马图索夫斯基作词、瓦西
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是1956年苏联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的一首
插曲。这首歌于1957年经歌曲译配家薛范中文译配后介绍到中国,至今传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