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精读)鲁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精读)鲁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上枢密韩太尉书》(精读)
二. 学习过程
(一)重点难点
1. 准确掌握文言文词语的读音,并翻译全文。
2. 把握文章思路,完成背诵。
3. 理解文中“气”的含义。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50卷、《栾城后集》24卷,《栾城三集》10卷、《栾城应诏集》12卷。
2. 书处:《栾城集》
3. 解题:这篇文章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信。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4. 写作背景: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辙考取进士,他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权者,不能获得理想的官职,便写信给韩太尉,希望得到赏识、提拔,但它与一般干瘪。“干谒”文字不同,实际上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学论文。
(三)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枢.密(shū)称.其气之小大(chèn)溢.(yì)汩.没(gǔ)
宫阙.(què)仓廪.(lǐn ) 苑囿
..(yuàn yòu)冠.天下(guàn )
召.公(shào)惮.(dàn )嵩.(sōn g)华.(huà)
2. 词语注释
思之至.深:极,很。
养而致.:获得。
充乎.天地:在。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适合。
颇:很。
陈迹:过去的东西。
恐遂汩
..没:遂,因。汩没:沉没、埋没。
壮观.:景象。
北顾.:回头看。
慨然:叹息的样子。
宫阙:宫殿。
仓廪:仓库,粮仓。
城池.:护城河。
巨丽:极其美好。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靠。
枢怎么读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惮,畏惧。发,行动、发动。
苟:如果,假使。
辱教之.:我。
3. 通假字
(1)辙生十有.九年矣。“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与零头。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通“现”,表现,出现。
4. 古今异义的词
(1)此二子.
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古时对人的尊称;今指儿子) (2)入.
则周公、召公(指在朝廷做官;今义与“出”相对) (3)出.
则方叔、召虎(指在边疆用兵打仗;今义与“入”相对) 5. 词类活用
(1)未能通习吏.
事。吏,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北.
顾黄河之奔流。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3)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
其大,虽多而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 6. 一词多义
(1)然
)()()(的样子想见古之豪杰然慨然而,可是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这样无憾者矣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然Λ (2)游??
)()(闲暇数年之间游使得优来往、交往游与燕赵间豪俊交 (3)有??
)()(字之间的连续有,同“又”,表示数九年矣有辙生十具有奇气有颇 (4)故??
)()(旧的,过去的都故过秦汉之所以壮观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故 (5)发
)()()()(发出。动词发一时齐开放。动词而幽香发野芳发动、行动发四夷之所惮以不敢激发,兴起。动词其志气发不足以激
(6)而
)()()(表示并列辱教之而太尉苟以为可教表示转接何为而虽多表示顺接致而气可以养 (7)以
)()()(认为为未见太尉也以而犹凭借才略冠天下以太尉用来自广以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8)之
)()()(代词,我之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主谓之间,不译学也之且夫人结构助词,的气之我善养吾浩然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然后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最后再由欧阳公,自然地引出韩琦,委婉地表达了想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和见解。(作文当有养气之功。)文章首先提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养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孟子一样加强内“浩然之气”的培养,一种是像太史公一样通过游历山川来增加外在阅历,一内一外,养气的途径不同,但是都使文章达到文气充沛的效果。
第二段:主要谈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的情况。
第一层:自己认识到蜗居一隅不足以开拓心胸志气,因此外出远游。
第二层:特别写自己游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之后,视野开阔,志气增长,有了很大的收获。
第三层:提出见到欧阳修以后的感想,终于到了天下文章的聚集之处。 第四层:揭示自己欲见韩琦的想法。
第三段:直书欲见韩琦的强烈愿望(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以尽天下
之大观而无憾。)
作者明确将韩太尉与名山大川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突出谒见韩琦的重要性,而且把一个青年对韩太尉的仰慕、崇敬之情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一个名满天下,诗文兼工,爱惜人才,辅国安邦的朝廷重臣,是很难拒绝。这样一位虔诚的求学之士的来访的。
第四段:作者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并再次表明求见之意(自励和求教,并非为仕禄。
(五)理解文中“气”的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在本文中主要涉及“文气”和“养气”。所谓“文气”,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所谓“养气”,是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巧,决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须先养气。在苏辙看来,“气可以养而致”,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成不变的。这种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苏辙还以司马迁为例指出,养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周览海内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交游当世豪杰以激发志气。这些议论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六)写作特点
1. 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疏”字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与“密”相对而言,本文在材料的安排、论据的使用与论证的过程方面,并没有面面俱到,广征博引,或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仅仅举出两个论据,结合自身体验,紧扣本题,作概括性的、跳跃的论述。二是指信笔挥洒,逞才使气,有时强调一点,不及其余。“荡”一是指文思浩荡,文章自“思之至深”以下,胜意迭出,境界大开;三是指行文跌宕,如第一节提出养气方法后,而在第二节述说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