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十年前的那场《对话》,其实名字错了,我认为不应该叫《对话》,应该叫:《谋杀》。
 
  央视当然不可能干“谋杀”这种卑鄙的事情,我这里只是在打个比方,因为这次谋杀目的不是为了结束生命,而是要将一种觉醒的力量扼杀在摇篮之中。
 
  并且,这一次谋杀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电视机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如何无声无息的毁掉一个18岁的小男生。让他名誉扫地,让他一蹶不振,让他永无翻身之日,让想了解他的人立刻放弃对他的关注,想喜欢他的人彻底断了最后的幻想,让支持他的人完全对他失望。
 
  央视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使是一场谋杀,它也会把它弄得非常体面,有如一场华丽的晚宴,把血腥的气味掩盖在华丽的餐桌布下面,把杀戮的气息消融在装着红酒晶莹剔透的高脚杯中。富丽堂皇的宴会现场,主持人甜美的笑容,把这次晚宴残忍的一面很好的掩饰了。而笑容后面,
是一把屠刀,一把斩杀接近真理和真实的头颅的屠刀。是的,这次高水平高层次高档次的谋杀,是用宴会的名义进行的,其实央视早已经给这次宴会定了一个名字:最后的晚餐。
 
  当时,18岁的韩寒很单纯,央视给了他一张鸿门宴的请柬,他浑然不知,参加了。
 
  为了这场一场精心设置的谋杀足够人气、足够客观、足够具体、足够公正、足够权威,央视劳苦功高特地请来了如雷贯耳的学术权威、文韬武略的麻花小、全面发展的黄思路、苦口婆心的老教师、热心过度的观众……这里是央视的又一个高明之处,它请来的人是来谋杀韩寒的,但是这些人和韩寒一样,对整件事情的真相却也是浑然不知。央视借刀杀人,而杀人者纯属自愿。
 
  整个现场,人们时而热情洋溢、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现身说法、时而苦口婆心,时而话语
间充满着对敌对势力的忿恨、时而眼神中流露出对失足少年的惋惜,总之,觥筹交错,百家争鸣。在这个过程中,我分明看到,一幅主题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整不死你不心甘”的长篇画卷已经拉开,名为《清明上坟图》。
 
  对话过程中,除了萌芽的编辑站在韩寒这边之外,整个场面出现一边倒的局势。从屏幕中,我们分明看到了:韩寒的心虚、韩寒的狂傲、韩寒的叛逆、韩寒的无知、韩寒的无礼、韩寒的紧张、韩寒的尴尬、韩寒的理亏,以及韩寒的沉默和韩寒的寡语。
 
  然而,事实上,这些形容韩寒的词语,全都得加上引号。
 
 
  是的,在当时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足以让韩寒颜面尽失甚至尊严尽失的视频,甚至可以
让韩寒羞愧难当知难而退畏罪自杀。央视认为自己在节目放出的一刻,任务是完成了。
 
  然而,这次谋杀终究还是失败了。不管是从当时看还是从现在看,并且,当年那个在现场被人口诛笔伐当成众矢之敌的少年,这几年不仅没有如他们所愿的倒掉,还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话语权的代言人,一个独立思考并且仍然勇于说真话的成熟男人,一个让那些曾经想谋杀他的人咬牙切齿的人。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了,这个18岁的小男生,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让央视如此恨之入骨?要这样痛下杀手?答案是:这是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就和《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小孩子一样。他犯下的错,仅仅是说了点真话。
 
  而这点真话,将会摧毁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刚好就是就是现场的正义之师拼命捍卫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会让整个现场的人为之沉迷为之倾倒为之疯狂?让大家像捍卫处女的贞洁一样奋不顾身,还满脸革命党员的虔诚和崇高?
 
 
  贴吧里面大家常常说一句话就是,这事儿你不能说太细。不过这一次,我倒是想说细一点。当然,细并不是代表字数多,细代表的是细节多。不过由于这个东西实在是过于庞大和强大,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并且,这个东西的气场到现在仍然毫无缩减萎靡之势,且越演越烈,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打潮流。
 
 
  我还是讲一个故事吧,一是这是我的特长,二是我实在不会用什么专家术语。所以只能用
这种低级下流且登不上台面的方法。
 
  故事名:《高大全的一生》
 
  很多年前,在中国的某个城市,有一个小孩子出生了,他叫高大全,高大全的爸爸叫伟光正,妈妈叫真善美。
 
  高大全是个好孩子,父亲和母亲在他生下来的一刻,就给他预订了一张通往人生幸福站台的车票,这张车票上,写着两个字:学校教育。
  伟光正和真善美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预订这张车票,他们只知道中国的每家每户都预订了,如果不预订似乎说不通。并且还有一点,不预订的话,是违法的。
 
  高大全的家庭并非很富裕的家庭,只是一个一般中等的家庭。伟光正和真善美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抚养高大全,赚钱给高大全买车票,并且无怨无求,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高大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相信而且肯定,高大全如果完整的坐完这趟列车,那么他一定会获得幸福。如冥冥之中神的某种暗示一样,这是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
 
  6岁,高大全来到人生的第一站:小学。在小学里面,高大全认识了大量汉字和简单数学,接触了各种科目,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学》和《语文》。不,重要的不是《数学》和《语文》,是《数学》和《语文》的试卷分数。同时,高大全知道了爱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在三年级的时候,高大全戴上了红领巾,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无比自豪。老师还带他们去看了《闪闪的红星》,让高大全一度感觉红领巾上有冬子的血,感动得为之流泪。老师对高大全是很好的,因为高大全的成绩很好。在小学,高大全还当了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虽然高大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除了成绩好之外还有哪二好,但是既然老师说他三好,那么他就真的有三好。伟光正和真善美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争气,甚至越来越发觉自己
也有三好了,虽然同样不知道自己哪有三好。就这样,高大全在“三好生”的头衔下度过了小学。
  在小学,高大全每半年花费在教育上的钱(包括吃饭书包文具学杂费等),保守估计是1000块,6年一共是12000块。
 
  12岁,高大全来到人生的第二站:初中。初中,高大全发现,除了语文和数学之外,增加了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四门主科。当然还有其他科目,如历史,地理等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主科的分数。在这个过程中,高大全知道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简单原理。同时高大全在政治书上接触了简单的《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学》。并且站在科学的角度,高大全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没有神和鬼的,我们对他们无需恐惧。同时,在历史书上,高大全意识到,中国近代一直都是很贫穷很屈辱的过来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语文书上,他知道了反动统治的黑暗和凶残、认识了像鲁迅这样有气节的人。他觉得,以后长大走出社会,一定要为祖国做贡献,让祖国变得强大。和初中不一样的是,高大全没有戴红领巾了。虽然一下子增加了几个主科,但是高大全还是坚持过来了,仍
然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伟光正和真善美更开心了,他们更加的确定了自己也是有三好的,欣喜若狂,于是工作更卖力,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全部给高大全。就这样,高大全继续在“三好”光环下,读完了初中。
  在初中,高大全每半年花费在教育上的钱,保守估计是1500块,3年一共是9000块。
 
  15岁,高大全来到人生的第三站:高中。高大全发现,高中是初中的强化版和加强版,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被划入主科的界限。同样,分数是最重要的。高大全在高二分班时候选的是文科。语数英、史地政成为绝对主科,课程表上其他科目所剩无几苦苦挣扎。高中,高大全的政治学得很好,“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矛盾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合理性”等等倒背如流,深入血液。历史书上,高大全知道“中国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个战争史和杀戮史”、“世界各国的历史就是一个扩张史和侵略史”、“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屈辱史”、“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历史选择了党”、“只有党才能救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迅猛”等等历史知识。从地理上,高大全确实懂得了很多实用的地理知识,同时知道“我国的环境现状让人担忧”。同时,高大全入了团,宣誓后,成为一名共青
团团员。高大全成绩依然拔尖,被评为“十佳优秀青年”。这下,从“三好”一下子变成了“十好”,伟光正和真善美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高大全身上,恨不得自己可以分身成十个给儿子赚钱,周围邻里也常常给予他们一家人羡慕的眼光。在“十好学生”的荣誉下,高大全读完了高中。
  在高中,高大全每半年花在教育上的钱,保守估计是洛克王国打出头鸟2000块,3年一共是12000块。
 
  18岁,高大全来到人生的第四站:大学。凭着优异的成绩,高大全上了一个重点大学。大学里面他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1谈恋爱。 2加入学生会。 3入党。 4考试争取奖学金。 5写论文。 6参加课外活动。 7完善专业知识。 8关注未来职业相关信息。 9怎样与人相处。 10怎样面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即使自己知道是言不由衷的。由于和高大全的大学不在一个城市,家里的伟光正和真善美虽然很想念儿子,但是总不能相见。不过他们仍然非常自豪,因为邻里街坊都羡慕他们有了一个好儿子。同时,在高大全家附近,立志考重点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高大全在大学如鱼得水,全面发展,最终22岁顺利拿到《毕业证》。
  在大学,高大全每半年花在教育上的钱,保守估计是5000块,4年一共是40000块。
 
  高大全没有像一般的人继续深造,因为家里的钱不是很多,他需要尽早的出来工作。由于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他很快到了工作,不过很遗憾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并且仍然离家很远,一年只能回家见到父母两三次。由于钱不是很多,还需要存钱买房,他不敢和女友立刻结婚,一切得从长计议,慢慢奋斗。
  工作转正后,高大全每个月工资为3000元,除去生活所需,每个月可存2000元。
 
  后来高大全的生活我就不太清楚了,我只是听说,他最终还是买了房,虽然有20年房贷。他还如愿和女友结婚了,小两口还算过得圆满美好,并且婚后很快有一个小孩。我还听说,高大全有了小孩后,告诉了别人他的想法:在自己小孩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拼命赚钱,以便于以后送他出国留学。
 
  再后来,我就真不清楚了……
 
  故事到这里也就讲完了,很明显,这是一个我杜撰的故事。故事嘛,有很多是有虚构成份的,这个也不例外。不过我还是想担心的问一句,我是不是讲得不够具体呢?如果不够具体,希望大家补充。有缪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