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三线城市就业,风景独好
作者:
来源:《职业》2012年第01
        “
        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毕业生待就业总量不断增长。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宏观大背景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更是人满为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如何?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哪个就业机会更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瓶颈在哪里?地方政府怎样吸引人才?大学生自身又应当如何择业?带着这些问号,本刊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进行了专访。
        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首超一线城市
        曾湘泉教授告诉记者,现在的趋势是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优于一线城市。近几年政府的4万亿投资,大部分面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有哪些?
        《职业》:为何很多高校毕业生宁愿在一线城市着,也不愿到二三线城市?
        曾湘泉: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区域配置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是全国各地就业信息的沟通不足: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布局在一线城市,许多高校毕业生根本不了解二三线城市的就业需求与状况,思维也还停留在多年前,认为二三线城市没有机会。
        据统计,在人才需求上,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比例为1.38∶12010年这一比例变为0.99∶1。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首次超过了一线城市;而在人才供给上,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593万人,二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290万人。人才需求和供给呈现倒挂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就业竞争指数(简称CIER指数)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为0.89,一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为0.97(就业竞争指数越低,该地区的就业竞争强度越小),即相比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明显较小。从曾教授列出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当前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好于一线城市,且趋势向好。
        呼吁设立职业指导的专业学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的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尚不发达,主要表现为高校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区域性特征明显而全国性特征不足和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职业》:您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怎么看?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或瓶颈?应该如何解决?
        曾湘泉:我们现在的就业指导口号越喊越高,规模越做越大,却总是收效甚微。许多就业指导老师,自身没有什么求职就业经验,却要指导别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指导一下简历怎么写、政策是怎样的,更要告诉待业的大学生们什么才是正确的职业成功观、哪里有适合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有发达的公共就业信息的平台和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针对上述问题,曾教授一直强调政府要首先承担起责任:国家就业部门与其下属的就业机构应加强内部统筹与联系,各地就业机构负责搜集本地就业信息,由国家就业部门进行统筹,将信息放在统一的平台上,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让全国毕业生能看到各地,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就业信息。人保部目前在筹建一个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我们拭目以待。
        而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建设则更为迫切。曾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目前职业指导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更缺乏职业化的观念和技能。因此他呼吁尽快设立职业指导的专业学位,为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呼吁地方政府主动联系、鼓励毕业生回乡就业
        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投资就无法转化为地方的发展成绩。目前,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二三线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
        《职业》:您认为各地政府在吸引大学生就业方面要加强哪些工作?
        曾湘泉:当前,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还是只注重招商引资,不重视吸引人才、向高校毕业生宣传自己。以前,人民大学会有很多中西部省份的省长、市长来做报告,鼓励学生去他们那里就业。这其实是很好的信息平台。可是近些年来,这样的报告会越来越少了。
        曾教授认为,各地就业机构之间除进行协商、联合建立就业信息互换与共享机制外,还应尝试各种方法,吸引、留住外地优秀大学生。
        “到异地工作的大学生其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生活习惯、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要在很多方面关心这些外来大学生,不能把人家要过来就不管不顾。
        吸引在外求学的优秀大学生回乡工作,也是二三线城市解决人才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曾教授建议地方政府:应主动联系、鼓励毕业生回乡就业。一般而言,由于社会关系还在本地,他们也更容易被留住。
        成功的职业当大官、赚大钱
        《职业》:对于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您认为他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或调整,以便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曾湘泉: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自己的求职意向相结合。这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关。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哪里有适合的机会等问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与理性的判断。很多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成功观,以为成功的职业就是当大官、赚大钱。盲目跟风,就不可能到适合的工作,也很难获得职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