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
【精华】《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观书有感》教案 篇1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赞美教师的诗句和名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