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陈寿)
教学设计
课题
隆中对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难点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三国演义》中描写说,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前两次没有见到,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那里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隆中对》,了解一下史书《三国志》中是如何描写这段历史的。
说说三顾茅庐的故事。
由《三国演义》《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1、作者名片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2、文体常识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3、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袁绍、刘表、孙策、刘焉、刘璋父子等分别占领土地,而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4、掌握字音
5、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识记作者介绍、文学常识。
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识记文学常识,拓展知识。
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走近历史天空
同学们,1800多年前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首先聆听这篇文章的录音,走近历史的天空,感受千古流传的那一刻。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
2、你能正确划分下面语句的停顿吗?
/ /
//
/ / /
/ /
/ /
/ 是,则 / 成,汉 /隆中对译文
3、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感情,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
点拨:我感受到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
我感受到诸葛亮的超凡才能
我感受到诸葛亮的目光远大……
二、理解历史故事
同学们,现在我们尝试翻译课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然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如果有疑难问题我们一起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教师巡视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都理解了吗?我们进行小组PK赛吧!看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准确。
1、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隆中                回答、应对。
                  亲自。
时人莫之            承认、同意。
时先主新野          驻兵。
由是先主诣亮        拜访。
三往                总共。
名微众寡            顺接连词,并且。
孤不德量力          推测、估计。
今操已拥百万      的。
天子而令诸侯        挟持、控制。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胜、争强。
尽南海              物资。
国险而民            归附。
贤能之用            被。
其主不能守          但是。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把。
此殆天所以将军      资助、给予。
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
英雄              招致、引来。
2、辨析句子中的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同“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同“以”,从。
3、理解词类活用。
西和诸戎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外结好孙权   
外,名词作状语,向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名词作状语,用箪盛。
壶:名词作状语,用水壶装。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4、辨析一词多义。
    认为            为信然
      对……说        先主曰
    停止            然志犹未
      通“以”        自董卓
      已经            历三世
    确实            谓为
      诚信            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
      但是            志犹未已
5、特殊句式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者……也,判断句。
君与俱来。
省略句,应该是“君与之(诸葛亮)俱来”。
时人莫之许也。
倒装句,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三、疏通文意大赛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你们能不能流畅地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呢?
1、自主疏通文意。
请你们先尝试翻译,出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请教老师。
2、疏通文意大赛。
你会翻译下面的段落吗?展示你的才华吧!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原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原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译文: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
四、理解隆中对策
同学们,东汉末年,在那天下大乱,豪杰蜂起的时代,诸葛亮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为刘备勾画了怎样的战略蓝图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探究下面问题。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说一说围绕隆中对策写了几件事?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2、刘备向诸葛亮问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刘备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点拨: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4、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点拨:“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避开曹操的根据:“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外结好孙权的根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占据荆州的必要性、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占据益州的必要性、可能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对策后有什么表现?
点拨: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五、品味人物形象
同学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那么,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怎样的人物特点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1、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之前有没有才能?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他有很大的才能,从下面几个地方看出来: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将自己与古代名相、名将相比,看出他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有伟大的抱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通过崔州平、徐庶的话,侧面衬托诸葛亮的才能杰出。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通过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对刘备的建议,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有才能。
2、通过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点拨: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3、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点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诸葛亮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4、“先主遂诣亮,凡三往”,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六、对比阅读小说
同学们,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与课文参照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点拨: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注重细节的文学性,而史籍则重在记人物的语言。
如:小说细致描写了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又如:小说详细加工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更好地衬托了刘备的真挚情义。
听课文录音。
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感情,说说阅读感受。
自主疏通文意,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然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了解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把握情况。
出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词语意思。
结合语句理解重点语句的多个含义。
辨析特殊句式。
运用讲过的方法疏通文意。
全班比赛翻译整段文章。出现疑难点全班交流解决。
翻译文段比赛,看谁翻译得准确。
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
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问题。
分析文政治蓝图、战略方针。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小组讨论。
将文章与《三国演义》的相关部分进行对比阅读。
把握字音和古文的朗读节奏。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古文的能力,在朗读中体会古文的魅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把握通假字。
结合语境理解词类活用。
让学生学会结合语句理解一词多义。
识记特殊句式。
培养学生翻译文章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翻译文章的能力。逐渐理解文章的内容。
通过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及时鼓励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的能力。
逐步理解隆中对策的内容。
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学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
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字用法有以下两种:A.通假字;B.词类活用。请辨析用法,并解释。
自董卓来(     
大义于天下(     
于是与亮情好密(     
百姓孰敢不浆以迎将军者乎(     
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点拨:
A,“已”通“以”
A,“信”通“伸”
B,一天比一天,一天天
B,用箪,用壶
B,率领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注意划线字的读音和意思。
1)孤不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用猖蹶,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之。
4)百姓孰敢不浆以迎将军者乎?
点拨:
1)我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
度,估计。遂,于是、就。
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挟,挟持、控制。诚,的确。
3)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4)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竹筐装着。壶,名词用作动词,用水壶盛着水酒。
3、指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
时人莫之许也。(       
君与俱来。           
此用武之国。         
点拨: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42017年鄂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谓为信然(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点拨:确实这样    接近,趋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点拨: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
3)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抢答赛。
思考探究问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链接中考试题,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意思的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古隆中,跟随陈寿聆听了诸葛亮的对策。我们看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其实,诸葛亮的准确预见是与他勤奋学习、博览书、心怀天下、密切关注天下形势有关。希望我们也做一个知识渊博、心怀天下的人。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与本文相关的章节,体会小说与史书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隆中对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