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教师祝福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近年来,关于恢复繁体字的讨论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本人是持反对态度,这篇文章就繁体字的利弊、恢复繁体字的不必要、恢复繁体字的实施难度三个方面论述反对恢复繁体字的理由。
一、繁体字的弊端
婚礼祝福语美句首先繁体字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所反映的构形理据,所蕴含的传统思想,都不是全面系统的,因为汉字在繁体字之前,还有殷商以来的一大段历史。自殷商以来的汉字流变的过程中,隶变是一个巨大的变革。隶变使得汉字的象形意味大为削弱,许多汉字的形义关系也变得隐晦。楷书繁体字是在隶变形成的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楷化后形成的,在保留古文字构形理据方面业已大为逊。如果说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先秦古文字也包括在内,但通常所说的“繁体字”,并不能涵盖先秦古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当“复繁”者强调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护简”者并不认同的原因。他们常常反驳说,如果要保护传统文化,大家都要去写甲骨文和金文,甲金文才是真正的传统之源,对此“复繁”者似乎也不能做出有力的回应。陈乔恩辟谣分手
门窗品牌十大名牌排名我们认为,楷书繁体字较之简体字,虽然更多地保留了一部分汉字的构形理据,但繁体字本身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隶变已经丧失了较多的理据内涵,楷书繁体字更是如此。其次,繁体字在靠手写的时代,它的难写、难认、难记等缺点是客观存在的,特别在文化普及方面,有着较大的障碍。要说繁体字理据较强,这话不假,但也不是人人看到繁体字都能进行结构分析,并且能够根据形义分析掌握字义,解读经典。因为见形知义是文字学家、训诂学家的本事,需要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字学知识,特别需要汉字源流演变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一般人要说清某个繁体字的来龙去脉,弄懂这个形为什么表示这个义,是不容易做到的。上举字、“發”字,其结构切分与一般的形声字不同,它们的意符都居于字之左下角,不易析出,“鳳”字的“凡”声也不易看出,“鄧”字的“邑”旁又有变写,要讲清楚这些字的结构和形义关系,是需要下些功夫的。这也是为什么普通民众希望改革中国文字的原因之一。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的初衷,就是为了减轻学习和使用繁体字的负担,以利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二、恢复部分繁体字并不十分必要
    简化字转化为繁体字时,一部分用同音替代方式简化的字,与其相应的繁体字并非一对一,
如不了解对应关系,随便选择其中一种繁体字形就容易出错。比如,简化字中用“院系”的“系”替代繁体的“聨係”的“係”和表捆绑义的“繋”,梦幻西游手游怎么在电脑上玩而“中文系”的“系”并没有相应的繁体,如果转换成繁体的“係”,就是错误的。一部分简化字和繁体字不是一对一关系,一个简化字替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时,转换转时也容易出错。比如“发”对应繁体字“發财”的“發”和“头髪”的“髪”,转化成繁体字时容易出现混淆。进行汉字、训诂研究的人确实觉得现行汉字用同音替代的方式以一个字替代多个繁体字不方便,如果追溯字源,还需要一个个对应原来的繁体字形。比如,一个“干”字对应了繁体字的“亁”(干湿)、“幹”(干部、干活),异体字的“榦”(树干),原本还使用在“干戈”、“干扰”、“相干”、“干支”等中表示不同的义项。
因此,有不少人呼吁恢复这部分繁体字。但是,对这一情况应有客观的分析。这种不同的字合并为一个字的现象在汉字简化前就存在。比如,小篆中表“贵胄”义的“胄”和表“甲胄”义的“胄”写法不同,是两个字,但在汉字楷化后就合并成一个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上述情况的简化字时并不会出现意义混淆问题,上述转化错误只会出现在将文字从简化字转换为繁体字的情况下,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在遵照现有法律规定使用繁体字的前提下, (1)原来使用繁体字印刷的书刊翻印、重印时原文照录,不应出现此种转换错误; (2)简化字的出版物转换成繁体字版发行需要经过新闻出版部门批准,而且,出版社有责任请专业人士对简繁字的
转换进行把关; (3)牌匾、单位名称牌等的书写者可能由于缺乏繁体字知识将“美发”的“髪”错转成“发财”的繁体字“發”,避免这种错误需要书写者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在有把握掌握繁体字的基础上再使用繁体字,或学会使用一些通用的工具书,能够依照简化字字形查出其对应的繁体字形; (4)对于从事古文字、训诂学研究及出版界的专门人员,掌握繁体字是一项业务基本功,应经过专门的学习把握繁简字的对应规律。
    综上,如恢复一些繁体字,则需要大众重新学习掌握,需要电脑字库、工具书等进行改动,相对于个别人因特殊需要作专门学习而言,代价太大,而又得不偿失,因为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场合使用简化字足矣,不是人人都需要进行繁简转化。
三、完全废简复繁难以实施
倩女幽魂什么职业好玩
    在汉字使用问题上要分清大众和小众、主体和支线、普遍意义和特殊需求。根据上世纪末进行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统计数据,接受调查的人中有95%的人习惯识认简化字,可见,使用简化字已经成为一种超强的社会习惯。从实际使用情况看,简化字已经在国家的政务、新闻出版、学校教育及其他公众交际场合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国家通用文字。在海外4000多万学习、使用中文的人中,绝大多数学习、使用简化字,而且,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和
国外越来越多的大中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中国大陆在汉语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学习简化字的人在国际上已成强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在海外的华人中改革开放后从大陆外出的人数增长很快,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海外使用中文的情况,一些海外出版的传统华文报刊已改用简化字排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学习、使用华文的领域简化字也逐渐占据强势。简化字的书籍在海外的发行量激增……台湾《中央日报》有人著文称东南亚的书店卖的几乎都是简体华文书籍,繁体字书籍的读者愈来愈少。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大陆95%的识字人的习惯,逆国际社会逐步接受简化字的潮流,恢复繁体字,社会基础太差,任务太重,代价太大,难以实施。几千年来,汉字形体几经变化,总是后来的形体最终替代先前的形体成为主导用字,而先前的形体则在书法艺术、文物古迹等特殊的领域得以留传。比如,在秦始皇以小篆作为标准书体推行“书同文”时,官府的文书及民间其实在广泛使用隶书,但直到两汉隶书被广泛应用时,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仍以小篆作为字头,按照小篆形体解说汉字。在楷书盛行时,在书法艺术作品、碑刻中还是可以看到隶书、魏碑等书体的痕迹。但是,一旦隶书开始通行,小篆就不再作为日常通用书体,而在有限的场合、特定人中留传。在经过魏晋时代长达200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最终替代隶书成为通行书体,特别是在印刷物中,楷书占据了统治地位,手书中又有行楷、行草等书体,隶书的使用范围同样也缩小了。从汉字
历史发展轨迹看,一旦某种字体被另一种字体替代退出通用领域,也就再也不能“复辟”重新回到主体地位,因此,现代及将来终归难以回归繁体字。但这并不意味繁体字要消亡了。汉字简化50年来,简、繁体的应用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在下列情形下可以保留和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1)文物古迹; (2)姓氏中的异体字; (3)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4)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5)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6)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并不像有人妄断的那样,“学校教育中禁止书写繁体字,公共场合禁止使用繁体字”。文物古迹自不待言,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鸟虫书及篆隶楷行草各字体应有皆有;繁体字文献资料等更是浩如烟海;现代书法爱好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书法篆刻作品中当然不乏繁体字。街头上的招牌、报刊刊头、相当一部分大学的校名牌都有繁体字。中文等专业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等教科书也大量采用繁体字版本,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可能会考到辨认、书写繁体字,毕业论文有些也要求用繁体字书写、打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今天仍有人研习,篆书、隶书在艺术创作等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因而,简化字与繁体字及其他历史更为悠久的汉字会长期共存,各展其长,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