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
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杨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
五代•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
千里江山寒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④寒:即秋。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7.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初一下册期末试卷)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③海隅:海边。④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11.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泊 秦 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犹”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两首古诗都写到了“花”,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大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19.诗歌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①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②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处,并简述理由。
A眠B憩C玩
我选(________),理由: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
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A
解析: (1)A
(2)“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⑴ 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 “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