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及解析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c   )
写生有很多好处,最重要的是能    学生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意识,引发对自然现象的    ,他们会因“月上树梢头”想到故乡的静谧之夜。久而久之就会增强审美     ,从而在发现中去学会创造。
A.唤醒  想象    敏悟力    B. 焕发  联想    感染力
C.唤醒  联想    敏悟力    D. 焕发  想象    感染力
2. 下面对句子主干的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主语 -谓语  ~宾语
A. 在经历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我们理应意识到,除了掌握技能之外,这些快乐本身也很重要。
B.穿梭千年文明眼界心胸人生格局都会远远超过同龄人。
C.通过对旧片翻拍现象的审视,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艺术创作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D.为了铭记那些为法国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埃菲尔在铁塔的第一层走廊上刻上了法国72位科学家的姓氏.
3、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言外之意  姗姗来迟  千钧重负  十年寒窗
B. 耀武扬威  海阔天空  谦虚谨慎  仙露琼浆
C. 岁月流逝  河水奔腾  久久伫立  充满朝气
D. 掩人耳目  大展宏图  严守纪律  强渡乌江
4、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他一边逃难,一边记录着家国的兴衰和民众的血泪。
B.“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风,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总能读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C. 目送老王背影远去,回首以往的恩恩怨怨,心中仇怨已去,留下的尽是愧怍
D. 这篇文章的层次内容和语言表述还有诸多有待商榷之处,请酌情修葺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B  )
A.百年栉风沐雨,百年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不断培育生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B.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C.人因自然而生。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D.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成就我们没有,但我们可以有对小生活、对自我的专注和热爱。光阴路上,热爱会一点一点把我们打磨成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二、阅读《骆驼祥子》片段(3分)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
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节选自骆驼祥子
6.下面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选段叙述了祥子终于买到了一辆新车并将这意义非凡的一天定为自己新的生日
B.买车日就是新的生日可见祥子对新车特别看重买了新车就像获得新生一样
C.“整整的三年”强调时间之长与“凑”字一起表现了祥子攒钱的艰辛与不易
D.祥子在付钱时手哆嗦得厉害后来又把钱数了一遍说明祥子很紧张且小气
三、(共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这里指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
7.下面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诗句并没有表现“萧瑟凄凉”的意味。)
A.第一句以“垂”“饮”描写了蝉栖居高处饮食露水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
B.第二句用“疏”修饰“桐”,以梧桐叶落暗示蝉的栖居环境的萧瑟凄凉。
C.三四句揭示了蝉声“远”播是“居高”所致,并非世人认为的借秋风传播。
D.整首诗中借蝉来表达对品行高洁之士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仰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张学奎张省亢母宋氏白之族也其夫好黄白术炼丹术),宋氏伺其夫出取其书并烧炼之具悉焚之夫归怒之宋氏曰“君有二子初一下册期末试卷不使就学日见君烧炼而效之他日何以兴君之门”夫感其言而止宋氏不爱金帛市书至数千卷亲教督二子使读书客至辄于窗间听之客与其子论文学政事则为之设酒肴或闲话谐谑则不设也侨居常州胡枢密宿为举人有文行宋氏以为必贵亢少跎弛宋氏藏其衣冠不听出唯胡秀才召乃给衣冠使诣之既而二子皆登进士第仕至显官张学奎少嗜酒尝有酒失母怒欲笞之遂不复饮至终身
                                                        ----《唐宋笔记选注               
[注释]黄白术:  跎弛放荡松弛。  听凭任凭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宋氏伺其夫出  伺候              B.悉焚之 
C.         仿效              D.或闲话  有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有酒失母怒欲笞之遂不复饮至终身
A.尝有酒失/母怒/欲笞之/遂不复饮/至终身
B.尝有酒/失母怒/欲笞之遂/不复饮至/终身
C.尝有酒失/母怒欲笞/之遂不复/饮至终身
D.尝有酒/失母/怒欲笞之/遂不复饮/至终身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宋氏为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及时阻止了丈夫炼丹
B.宋氏不仅买书亲自教孩子还善于借助客人来访的时机教导孩子
C.宋氏十分好客只要客人来访她都备好佳肴盛情招待
D.宋氏在学业生活上对孩子都有严格的要求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16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宋氏藏其衣冠不听出唯胡秀才召乃给衣冠使诣之
宋氏藏起儿子的衣服帽子不听凭他们任意进出只有胡秀才召唤他们才给他们衣服帽子让他们前去拜访他。(衣冠省略补充各1
12、诗歌默写:(6
(1)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 。
(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13、请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4
    大凡饱学之士,皆藉累积之功。事愈久,则谋略愈;学养愈深,思虑愈精。如此勤学不集腋成裘,可成大方之家。
(1):          (2):      (3):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0
人间烟火里的书香
夜幕降临,城市的步行街或是菜市场门口,到处摆满了形形的小吃摊、服装摊、水果摊。吆喝声、煎炸声,随着袅袅升腾的烟雾弥漫开来,这种“盛况”被人们形容为“满城尽是烟火味”。来自武汉市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甚至将志愿服务与地摊经济相结合,在地摊上卖起了结对帮扶老人种植的玉米,并将所得货款全部交与老人,用于日常开销,也算是一举两得。
在众多地摊中,夜市书摊无疑是一个“另类”。从苏州的“双塔市集”到上海的“深夜书店节”,别出心裁的夜间书市和夜市书摊,让夜市浓浓的烟火味里多了一丝书香味,吸引往来路人悄悄走近,甚至不经意间竟成了“网红打卡地”。人们纷纷在书摊前驻足停留,像“淘宝”一样去“淘书”。如今,这样的情景乍看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在情理之中。
夜市书摊给了忙碌的上班族更多的选择。很多人白日里要上班,工作繁忙,即便想看书或买书,也不一定有时间去书店,而下了班,有时间了,书店却已经关门了。夜市书摊的出现,为酷爱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晚上夜宵时间,一个临近书摊的小吃摊坐坐,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也能让心灵有一个安放的去处。鱿鱼还在炸,烤串还未熟,那就到旁边的书摊张望两眼,看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书。这种感觉,只是想想,就觉得十分美好。若是已然吃饱喝足,那么不妨走到书摊前,好好地看一看,选一选,闻一闻书香味,会让闲逛变得更加有意义。
看完的旧书与其闲置在书架上,不如转让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激活它们的再生价值。通常,除了少许溢价的珍藏典籍,大多数的旧书都要比新书卖得便宜,这便给那些没有太多闲钱买书却又爱书的“书虫们”提供了机会。夜市书摊可以让图书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在这里,他们可以用同样的钱买到尽可能多的书籍,满足内心对于读书的渴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岂非是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夜市书摊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于往事的回忆。夜市书摊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反映了人们对于“摆摊卖书”这个旧有现象的怀念。在网上书城尚未出现、交通也不像现在这般便利的年月,城市街头、小镇巷尾的书摊和报刊亭是许多读书爱好者的天堂。书摊如同一扇窗,很多人借此认识外面的世界。为了选书、看书,他们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若是淘到自己心仪的好书,可以兴奋得睡不着觉。而今重温往事,内心自是不胜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