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一、关于山西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附近;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二、山西历史名人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山西人才辈出,星璀灿,数不胜数。如晋文公重耳,女皇武则天,美人杨贵妃,富商猗顿,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裴度,改革家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文学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宋之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元好问、罗贯中,学者司马光,书法家米芾、傅山,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元四家”里山西就占了三家,当代则有彭真、徐向前、薄一波、赵树理等等。
三、关于盐湖
    在运城有盐湖,又称中国的死海。盐湖产盐,除了储量丰富的高浓度的卤水,还要有阳光的爆晒和强风的吹拂。晋南干燥多风,正所谓天时地利。盐湖产盐和海盐、井盐不同,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人工捞采,和另外两种采盐方式相比,成本低、盐质好、产量大,而且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从周朝开始,盐湖已被官方看重和控制,从那时到唐朝以前几千年都是采用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到唐朝则变革为垦畦浇晒,就是用人力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天日蒸发晒盐,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制盐法是盐湖对我国乃至世界盐业的重大贡献,因为在唐宋时期海盐尚在煎熬之中,称为煮
海,海盐的垦畦晒盐直到清朝才开始,而西方采用这种方式也到18世纪才开始。盐税是我国古代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历代王朝的经济支柱和命脉,据史料记载,唐代宗时,盐池每年税收达到150万缗(一缗约为3、3文钱),为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而在清末,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定的一系列赔款协议中,盐池每年要负担白银达12万两。当然现在的盐湖早已不产盐了,成了一处着名的旅游观光地。
三、关于宰相村
距翼城不远的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我国有名的宰相村。自汉代以来,这里的裴家一门就先后出了59位宰相,仅唐代就占了17位。裴氏家族从他们的16世祖西汉的裴茂、裴羲开始,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家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是英才辈出,卓有建树,据有关史料记载,裴家在正史立传和载列者,有六百余人,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3000余人,着名的有魏晋时期我国地图学之父裴秀,东晋着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隋朝的裴政,隋唐时期开拓西北边疆、打通丝绸之路的裴矩,第一个代表隋朝出使日本的外交家裴世清,而在唐朝,裴家更是出将入相,支撑起大唐王朝的盛世伟业。在唐朝的这17位宰相中,最负盛名
的一个就是中兴名相裴度。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而衰,渐趋没落。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成为中央政权的心头之患。唐宪宗李纯即位以后,决心除掉藩镇势力,恢复一统江山。他采取的措施就是恩威并施,各个击破。812年,裴度出使魏博(今河北大名),经过一番努力,节度使田兴归顺朝廷。但削藩之路并不平坦,淮西节度使(今河南汝州)吴元济起兵叛乱。朝廷发兵数十万,征讨四年未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摇摆不定,建议罢兵,仅剩下裴度等少数人力主继续用兵。他的强硬态度令那些顽固藩镇恨之入骨,他们派出刺客于815年6月的一天清晨,刺杀了宰相武元衡,裴度则身受重伤,幸免一死。伤好后,他主动向宪宗请缨,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他和邓州节度使李塑筹划,在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奇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塑雪夜下蔡州。淮西既平,其他藩镇或降或灭,最终结束了唐王朝长达60余年的割据局面。宪宗因此被称为中兴之王,裴度则成为中兴名臣。当时大文学家韩愈亲历了这场战事,事后特做《平淮西碑》留世。今天在裴柏村还有清咸丰年间重刻的《平淮西碑》,碑文由清代军机大臣、书法家祁俊藻所书,他的书法,裴度的事迹加上韩愈的文章被称为“三绝碑”。
4、关于大槐树和苏三监狱
张艺谋简介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妇孺皆知。明代初年,山西是人口输出的重要省份。着名的洪洞大移民,从洪武21年即1388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历时50年,先后12次,从山西外迁的移民达百万之众,移民的集中地和分发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因此成为故乡的象征。而着名的《苏三起解》这出戏也是发生在洪洞县,至今还保留着关押过苏三的监狱。在永济的普救寺则上演了另一幕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
5、关于晋商
    提起山西,不能不说到晋商。晋商在明初开始崛起,而在清代走向鼎盛,衰落于清末,前后历数百年。在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的儿子曾与人列出了当时的富豪龙虎榜,全国有17家富豪上榜,其中山西三家,徽州占了两家。当时国内共有十大商帮,即晋商、徽商、陕商、江右商、宁波商、洞庭商、临清商、龙游商、闽商和粤商,而势力最大者就是晋商和徽商,有“徽商西贾”之说。晋商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明朝,晋商多出自晋南,主要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盐铁资源,当时的长治县荫城镇是全国最大的铁货贸易中心,最兴盛时,铁货的日成交量高达1000万两白银,有“千里荫城,日进斗金”之谚语,“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这是第一阶段。进入清朝以后,晋商的中心逐渐北移至晋中一带,也
即有金三角之称的太谷、祁县和平遥,我们现在所说的晋商在一般意义上也是指的第二代晋商。从地理位置来看,晋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但地狭人满的生存条件显出了土地的金贵。富甲天下的很多晋商都是由外乡迁入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走上了漫漫经商路的,这一点与徽商起家如出一辙。他们早期基本起家于长距离贩运转售贸易,主要以驼、马为工具开辟了条条贸易通道。在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开始由行商向坐商过渡。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一种更为便利快捷的商业结算方式——票号产生了,晋商因此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诞生于道光三年,即1823年左右,创始人是当时的金融奇才雷履泰。从“日升昌”始,其他商家紧跟其后,太、平、祁三大票号帮先后在全国各地70多个城市设立了400多家分号,稳居当时中国金融中心的位置,晋商因此而成为与犹太商人和威尼斯商人齐名的世界三大商人之一。晚清的山西与广东成为全国最富庶的两个省份。咸丰时清朝的军机档案这样记载:“山西太谷县之孙姓,富约二十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之侯姓、介休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县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合家资约各千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计”。太谷因而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而“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然而这种景象持续的时间却并不长。由于清王朝的没落,国内战乱不断,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晋商在江南各地的票号业
务。加上外国列强的入侵,西方近代银行的进入,都对票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到上个世纪初,他们的业务已开始萎缩,到了民国已是朝不保夕,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晋商这支曾创造了东方奇迹的体终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