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突破练6 小说阅读(技巧类题目)
(赋分32分 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张艺谋妻子
惊 马
陈士英
这天,五岁的金豆和小伙伴们在街上追来赶去,玩得起劲。只听见前方传来一阵踏踏的马蹄声,一匹黑的高头大马仰着脖子双眼翻瞪,倒竖的鬃毛伴着雄浑的嘶鸣声向这边狂奔过来!
孩子们意识到危险来临时,竟一个个惊恐得像木棍似的立在那儿不知所措。眼看着一场悲剧即将发生。
不好,是马惊了!有人惊讶地喊着。
孩子们,靠边站,快点贴着墙根站!
尖叫声、哭喊声瞬间编织成了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反应过来的孩子赶紧贴到了墙根,金豆年龄小又不及小伙伴们跑得快,竟一个趔趄摔趴在地上!
闻讯跑来的金老汉被眼前的一幕吓得腿下一软,几近晕厥:惊马四蹄高抬从金豆身上飞踏而过!
金家三代单传。直到有了小孙子,金老汉才挺直了腰板,给孙子取名金豆
金豆长得虎头虎脑又聪明伶俐。三个孙女都说,爷爷每叫一声金豆,眼睛里都闪闪发光,好像真的捡了颗金豆子一样。
金老汉醒来时,看到屋子里挤满了乡亲邻居,大家都在议论着惊马的事。有人说:这匹马是东胡同北柱家的,北柱追了大半个村子才追上这匹惊马。还有人说:这金豆真是命大,一只马蹄落在脑袋边,另一只刚好落在劈开的双腿间,土路上被硬生生踩踏出了铁掌坑!金老汉顾不得听这些,他大声唤着金豆,金豆笑嘻嘻地跑过来喊了声:爷爷……金老汉看着毫发未损的孙子,喜极而泣!
天刚擦黑,有拖拖沓沓的脚步声走进院里。借着门灯看清楚了是一个十来岁的体形消瘦的孩子,金老汉认得,这孩子正是北柱家的大儿子。
爷爷,今天这匹惊马是我家的……我爹说,这两只鸡是给爷爷和金豆弟弟补身体的……
没等金老汉开口,这孩子把手里拎着的尼龙袋往前一放,一溜烟似的跑了出去。
这鸡怎么办,送回去吧?老伴小声询问。
先不送了。金老汉心想,这事虽说是有惊无险,但北柱也不会只打发一个孩子来说事,他总会亲自登门致歉的,到时再让他把鸡拎走也不迟。
从这天以后,消息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开满了整个村庄。见到金老汉的人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对祖孙俩的关心,也有人故意压低了声音询问北柱家有没有亲自登门看望。金老汉咧嘴一笑:都来过了,来过了。只要我小孙子没啥事,以后这事就过去不提啦!
金老汉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自己在村子里也算得上是清家明理的主儿,村里的红白大事都能独当一面。日子虽说紧巴点,但这两只鸡我压根就没打算留下,逢外人还得给你说着瞎话、充着情面。已经两天了,你北柱别说登门看望了,却连照面都不打一下。金老汉越想越恼怒。
晚饭时他喝了一茶碗白酒,撂下碗筷,卷起一撮老烟丝狠劲儿抽了两口,出门向北柱家走去。他要亲自去看看,不,是亲自去质问北柱: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老叔?
金老汉摸黑拐过两条街,在一堵倾颓的石墙外停了下来。透过石墙的缺口,他看见小院里里外外只亮着一盏门灯,冲着门口的摆设简陋又寒碜,两个小点的孩子一人拿一个煮红薯,倚坐在门前栅栏上吃得正香。
金老汉刚想抬步进院,却看见北柱正被妻子儿子扶着,佝偻着腰身向屋外走来。
他本能地向暗处躲了躲。
一会儿,西边马圈里的灯亮了,北柱三人进了马圈。北柱向马槽里加了几瓢水,伸手理了理马鬃毛,叹了口气说:老伙计,都是我错了。我要是不偷偷卖了小马驹,你也不会急得脱缰跑出去,小马驹我给你要回来了,以后别人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它了。原来这是一匹母马。母马纹丝不动,瞪着深泉般的大眼睛看着北柱,金老汉这才看清楚,母马身边站着一匹同样黑的小马驹。那天你跑出去可吓坏了那些孩子们,差点要了金老叔家孩子的命。幸亏金老叔是个体面人,人家没上门来打闹,咱已经很知足了。明早你们扶我去金老叔家看看,记得带上刚赊来的两斤挂
面……北柱继续对着马说着:我这腰被你踢得没法干活了,这几天就让我儿子北山替我出车拉沙土,你可别难为孩子,他才十三岁呢。老伙计啊,这个家就指着你出力了……北柱边说边后退一步,弯下腰向着马鞠了一躬!
站在黑暗里的金老汉不由得惊了一下。马儿通人性似的,眼睛泪汪汪的,鼻子哼哼地打着颤音。金老汉听到了北柱媳妇轻轻的啜泣声……
金老汉觉得有风吹过,后背冷飕飕的。他的心里隐隐泛起酸涩,却又有一股热流在汹涌澎湃着。
他一路小跑着回到家。
老屋摇曳的灯光下,一对老夫妻细数着手里的东西:两只鸡、一条腊肉、十几只鸡蛋、两斤挂面。金老汉怀里还揣上了一瓶泡了草参药材的白酒,他说这酒专治腰腿疼。
金老汉说一不二的犟脾气上来了两头耕牛都拉不回来。老伴笑着打趣他:送鸡还搭上这些,咱过年的东西你当真都送人呀?
当真送!他边弯腰往袋子里装东西边说。
把家里的麦糠也带上。
带麦糠干啥?老伴一脸懵相。
金老汉敞开大嗓门说道:喂马!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写一个贫穷的农民宽容、帮助另一个穷困农民的故事,委婉地讽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自私,发人深省。
B.“金老汉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金老汉觉得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伤害,真实展现了他的阳奉阴违。
C.“金老汉觉得有风吹过,后背冷飕飕的写出了金老汉为北柱的处境感到难过,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惭愧的复杂心理。
D.村民故意压低了声音问金老汉北柱家有没有亲自来看望,反映了村民对金老汉的关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总爱看别人热闹的品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惊马险伤金豆的场面描写,扣题而作,笔力老到,用词生动传神,点面描写、正侧描写相结合,层次分明,画面感强。
B.小说结尾写金老汉出门前特意带上麦糠喂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为母马爱子所感动,产生了共情心理。
C.小说善用伏笔,结构严密,如描写提鸡上门致歉的北山体形消瘦,为后文北山出车拉沙埋下伏笔。
D.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以发现真相”“消除误解这两个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呈现,有张有弛,引人入胜。
3.“惊马是这篇小说的重要道具,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它的作用。(4分)
4.有评论家说《惊马》有巧思,巧妙运用了反转的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二、(2022·福建漳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乡贤赵五爷
薛培政
在平安镇方圆的村子里,村人多称赵五爷为先生。
五爷少时,曾上过三年私塾,那在当时的乡下就算是有学问的主儿。
乡里人读书少,却素来敬重读书人。每当遇上操办红白喜事这等大场面,总少不了邀请五爷当执宾先儿,这角好比城市里的司仪,是村里主持红白喜事的头面人物。
说来也怪,尽管五爷对场面上的事驾轻就熟,却极少主持嫁娶类的红喜事。乡邻上门时,他都推让给村西头执宾先儿张二爷。五爷道:手里若有一碗饭,就要匀给人半碗。张二爷笑允:这个赵老五啊,心里清楚着呢!
如此一来,主持白事就非五爷莫属了。他拿手的有三招:写家祭、待娘舅和宴。
这家祭犹如官场上的悼词,自然写的都是功德。对五爷来说不过举手之劳,可他从不敷衍,总是搜肠刮肚归纳逝者的优点,征询过主家的意见后,再仔细斟酌遣词造句。五爷说:人来世上走一遭,混好混差总要留个名声不是?孤寡老人李三爷生前乐善好施,曾供着贫困人家的十几个孩子上了大学。李三爷走时,五爷憋足了劲为他写家祭,硬是关在屋里一天没出来,时而号啕大哭,时而小声饮泣,家人敲门不应,劝解也不管用,老伴心疼得在室外边落泪边数落:你个死心眼的榆木疙瘩,写几笔尽尽心意就行了,还真拿个棒槌当针使了?别没哭活李老三,倒把你个老东西搭进去啊!等他哭够了,家祭也脱稿了,写出的家祭让全村人听了哭得荡气回肠、昏天黑地。在外打工长了见识的几个后生见此情景,也擦着眼泪拽个新词道:——老五爷比张艺谋那大导演还会煽情哩!旁边上年纪的人就不乐意了:这哪跟哪的事啊,情到这份上还用煽吗?五爷这家祭是用心蘸着血写成的,字字血、声声泪,都是戳人心窝子的话啊。家人透露,五爷写过那份家祭后,伤感得病了好一阵子。
说到待娘舅,五爷曾赌气,我宁愿一口气往犄角岭上的田里挑两担土肥,也不愿在白事场上见一面娘舅,旁边的人听了都点头称是。乡村里规矩多,那娘舅就是一铁帽子王,处理家事说一不二,且个顶个难伺候。那年腊月,铁蛋娘说不行就不行了。平时兄弟仨都把她当累赘,相互推脱不愿赡养。等到老娘奄奄一息时,那几个货却都怂包了。你说为啥?那一溜摆开的五个娘舅,长得
就像庙里的凶神恶煞,都是野惯了的主儿,那火暴脾气上来,不把几个小子揍成柿饼才怪哩。人刚咽气,兄弟仨就齐刷刷跪倒在五爷家门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五爷那花白的胡子气得一撅一撅地,末了还得硬着头皮去料理丧事。发丧那天,果然就遇上难劈的柴了。到出殡的时辰了,几个娘舅硬是压着不让发丧,有意让铁蛋兄弟在众人面前丢丑。数九寒天里,费尽周折的五爷,对几个娘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苦斡旋,落得口干舌燥,对方依然不依不饶。动家法——”五爷无奈之下使出撒手锏。随着他一声厉喝,铁蛋兄弟瞬间便被几个壮汉踹跪在老娘舅跟前,捣蒜似的磕头还不算,直到答应把爹孝敬好、让爹颐养天年才算完事。那场面,倒也劝醒了不少人家。
都说文人好酒,五爷自然也不例外。可到了宴的场面上,五爷却十分谨慎,私下里嘱咐帮忙的人道:大家都放机灵点,这白事宴办好了是续情酒,自然为主宾延续情分;若办砸了就是散伙酒,咱替主家受过事小,有些主宾定会以此为借口断绝来往,万万不可小觑啊!那年春上,办完张寡妇的丧事,几个娘家人心里觉得亏,就趁着酒宴上拿执宾先儿出气,要与五爷斗酒。只见几大海碗烧酒一字摆开,面对几位气势汹汹、跃跃欲试的娘家人,坐在酒桌边的五爷气定神闲,再三规劝不下之后,便苦笑着接招了。待到碗空酒下肚,望着被扶出门去的宾客,五爷仍不忘起身相送,之后什么话也没说,回家连睡了两天。
近些年,年逾八旬的五爷就不做执宾先儿了,但每遇场面上的事,仍拄着拐杖前来,指点些礼法习俗。平时也没嗜好,闲了就爱喝两口,喝多酒话就稠,能从前朝古代讲起,一直讲到当下。五爷嘴里的故事就像村边那汪泉水,总也讲不完,都是得理让人、扶弱济困、教人向善的故事。